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紡織動態>正文
一組對超過2000家紡織企業兩化融合情況的調研結果顯示,目前,國內紡織企業生產設備數字化率達到36.06%,數字化生產設備的聯網率達到27.74%,生產管理環節信息化普及率達到50.49%,實現管控集成的企業比例達到19.82%。業內專家預計,這一比例在“十三五”期間將會快速提升??梢?,隨著人力成本、原料成本、能源成本的提升,紡織制造業互聯網化的趨勢越發明顯。
信息化裝備實現“無人”車間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夏令敏,在日前召開的全國紡織行業兩化融合推進大會暨“紡織之光”重點科技成果現場推廣活動上表示,“十二五”期間,紡織行業與互聯網的融合速度在加快,服裝大規模個性化定制、電子商務應用、公共信息服務、精準營銷、產品質量可追溯方面的信息技術應用都取得了顯著效果,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生產制造涌現出一系列基礎成果和應用案例。
將信息化戰略作為企業發展戰略的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是業內率先將傳統工藝與信息化管理實現融合的典范。據公司首席信息官李文繼介紹,目前,公司已成功自主設計、開發和運行信息化模塊144個,形成以ERP為平臺、包括集成設備中控系統,自動化立體倉庫、智能筒子紗染色控制系統等多項智能制造應用技術。特別是智能紡紗工序的應用,使紡紗工序流程變短,萬錠用工人數降低到20人以下,不僅工作效率大幅提高,也使紡紗工廠實現“早班有人,中班少人,夜班無人”的現代化智能生產。
江蘇大生集團有限公司在其工業園內建成的中央計算機控制中心,全方位推廣運用以企業資源計劃系統為核心的信息系統。僅憑能源管理系統一項,就可實現年節約用電5%,約95.84萬度的電量,折合117.79噸標準煤。而公司的數字化紡紗車間,已經實現從原料到成紗自動配送等各種工序設備的集成信號控制。
由江南大學教育部針織技術工程中心研發的“基于物聯網技術針織生產智能管理系統”,具有數據實時采集、質量實時監測、訂單實時查收、進度實施調控等功能。而針織MES系統可以降低15%的人工成本及10%的紙張消耗,同時提高20%的工作效率。
多名業內人士表示,隨著兩化融合的進一步推進,紡織行業未來的信息化趨勢,是將產業鏈要素與分支鏈條連接在一起,形成覆蓋全行業經營環節的信息化產品,輔助企業建立快速反應的管理系統,實現企業的快速開發能力、敏捷生產能力、供應鏈管理能力和高效快速銷售能力。
網絡化生產提升企業效益
兩化融合的效果最終會體現在企業競爭力和企業效益提升兩個方面,卻需要全行業的共同努力。
夏令敏表示,“十三五”期間,紡織行業兩化融合的推進工作將重點集中在五個方面。一是進一步推進信息化技術在行業的應用,加快形成網絡化生產體系;二是以智能制造為核心,建立智能制造生產線;三是加快兩化融合技術應用的推廣;四是推進信息化生產的標準建設工作,規范先進技術在智能領域的應用;五是建立公眾服務平臺,提升行業服務水平。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信息統計部副主任翟燕駒認為,管控集成是實現紡織智能制造的關鍵,研究企業管控集成管理模型、解決企業管控集成關鍵技術、完善企業在線生產監控系統是紡織企業邁向智能化的第一步。接下來,應當進一步擴大行業整體提升試點,把棉紡行業試點成果和經驗在全紡織行業進行推廣,并針對不同子行業建立相應的示范體系。
大生集團科技管理部部長趙瑞芝對這一觀點十分贊同。她告訴《中國紡織報》記者,公司目前正在推進智能系統的改造升級,進一步實現與生產的管控集成,同時加強生產過程監控管理,全面推廣生產在線監測系統。李文繼也表示,魯泰集團將進一步構建互聯網工廠平臺、跨國計算云平臺及信息交互平臺,實現產、效雙增值。
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沈杰則表示,獨木不成林,要實現信息技術與紡織業深度融合,必須在行業內建立產品可追溯體系,通過物聯網技術盤活企業動產、解決部分企業融資難等問題。“建設紡織行業數據中心是個不錯的主意。”沈杰說道。他表示,豐富完善行業公共數據庫,挖掘行業大數據,是實現紡織產業鏈上下游、產品生產供應鏈前后道各企業間互通互聯的有效方式,也是進一步完善行業指數數據采集和發布體系,提高指數有效性和影響力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