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紡織動態>正文
12月11日,“2015中國紡織創新年會”在北京隆重召開。會議以“新起點新跨越——‘兩個百年’目標下的產業發展新藍圖”為主題,全面總結了2015年以及“十二五”以來優秀紡織企業的創新成果和經驗,探討了中國紡織工業如何從傳統優勢產業向新型制造服務業、時尚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轉型升級。
王天凱:將創新作為產業轉型升級的第一動力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任務,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強調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并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做出了具體部署。王天凱在大會致辭中指出,“十二五”時期,我國宏觀經濟和紡織行業步入增速換擋、結構調整的發展新常態,更加突顯了強化創新驅動、形成經濟新增長點的重要性。紡織行業在黨和國家一系列方針政策引導下,持續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科技創新、品牌創新、綠色發展、人才培養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績。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增速趨緩,質量提升。“十三五”即將開啟,新常態下紡織工業發展環境和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特別是“中國制造2025”戰略和“互聯網+”行動計劃,對新時期紡織工業的創新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天凱強調,“十三五”是紡織工業加快轉型升級、建設紡織強國的攻堅階段和沖刺階段。要實現這一時期的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和行業發展動力轉換的形勢下,要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更加突出創新對于產業轉型升級的引領作用,具體體現在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方向、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4個方面。
王天凱最后表示,面對新起點、新跨越,“兩個百年”目標下的紡織產業發展新藍圖已全面展開,紡織工業將著力破解支撐傳統增長方式的要素成本優勢加快削弱的矛盾,著力破解結構性、階段性產能過剩的矛盾,依靠全面深化改革來創造更為公平和市場化的發展環境,把發展第一動力集中于創新的引領作用,加快產業換擋提質,構筑中國紡織工業面向未來發展的新優勢。
孫瑞哲:描繪“兩個百年”目標下的產業發展新藍圖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即: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十八屆五中全會則首次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中國“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的發展描繪了新藍圖。在這一特殊的歷史背景下,中國紡織工業有其獨特的產業屬性、責任與使命。
本次年會上,孫瑞哲作了題為“新起點新跨越——‘兩個百年’目標下的產業發展新藍圖”的主題報告。報告分析,歷史交匯下的中國紡織工業,正站在以“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為重要特征的新起點上,具體表現為:規模效益穩步增長,發展速度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結構調整特征明顯,全面優化成為行業發展主題;行業轉型升級進程加快,發展動力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面對全球化放緩、成本扁平化、采購分散化、人口老齡化等帶來的壓力和挑戰,孫瑞哲指出,紡織行業需認清環境,應對挑戰;辨別方向,把握供給側改革、行業智能化、新型城鎮化、區域協同化等帶來的發展機遇;以市場導向、創新驅動、結構優化、綠色發展為基本路徑;以智能制造、資本市場、文化創意為三大抓手,推進紡織產業鏈優化重構、延展鏈接,實現產業內、行業間的協同與融合,形成大紡織、構筑大平臺、營造大生態。
孫瑞哲進一步以“三大定位”、“兩大特色”、“六大作用”描繪了中國紡織工業的新藍圖,即:進一步強化紡織工業作為國民經濟傳統支柱產業、重要的民生產業和創造國際化新優勢產業的地位,以科技與時尚融合、衣著消費與產業用并舉為特色,持續發揮其美化人民生活、帶動相關產業、拉動內需增長、建設生態文明、增強文化自信和促進社會和諧的作用。通過“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提升行業實力、塑造行業魅力、增強行業內力,實現紡織產業的“新跨越”。
王艷:以全球化視野謀劃和推動“中國制造”創新
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在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中國科技正以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等多種方式,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發現和培育新增長點。
制造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體,目前其在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水平、信息化程度、質量效益等方面與發達國家仍存在明顯差距。王艷表示,中國制造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的任務緊迫而艱巨。從國際看,全球制造業格局面臨重大調整,我國制造業面臨“雙向擠壓”,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重塑制造業競爭新優勢,加速推進新一輪全球貿易投資新格局,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在加快謀劃和布局,積極參與全球產業再分工,承接產業及資本轉移,拓展國際市場空間;從國內看,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超大規模內需潛力不斷釋放,為制造業發展提供廣闊空間。
在此背景下,王艷提出,中國制造業應充分利用現階段人才、資金、技術、政策及制度等方面的資源,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和國際化發展水平。
作為中國制造業重要組成部分的紡織工業,面臨著從傳統優勢產業向新型制造服務業、時尚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使命,而科技創新是必要支撐。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環境下,紡織行業擁有能力、人才、成果、政策等方面的創新資源,可在滿足現實需求的同時,實現引導和激發潛在需求。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開放合作的科技創新、創新資源的全球化配置已成為大勢所趨。對此,王艷指出,目前我國在國際科技合作方面成效顯著,國際科技合作的投入和產出逐年增加,從官方到民間已形成全方位的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格局,并構建了多層次的國際科技合作體系,形成了項目-基地-人才的一體化建設,今后將進一步推動與發展中國家的務實合作,進行更加深入廣泛的人文交流。同時建議相關企業把握國家戰略(創新驅動+“一帶一路”),順勢而為;用好政策和渠道搶占先機;提前布局,主動出擊;實行引進來、走出去并重的發展模式,以開放合作的態度,進行全球化資源配置。
張新紅:信息化時代產業發展的八大趨勢
信息革命將對現代產業發展產生哪些影響?張新紅將其概括為八大趨勢,即:信息化成為產業發展新動能、網絡化推動信息技術與社會的全面磨合、數據化驅動行業和企業發展、智能化將成為未來工業發展的核心、服務化將成為最大的價值源泉、社會化將給產業未來的發展提供新的動力機制、生態化將幫助企業快速適應變化和挑戰、平臺化催生共享經濟。
信息革命對于紡織業又意味著什么?張新紅以網絡化為例,介紹了人、物、機器、機構的全面融合,即網絡、技術、數據、虛實的高度互聯,包括縱向集成、橫向集成和端到端集成。而目前非常流行的“互聯網+”概念正成為代表網絡融合走向全面融合的新階段。在推進“互聯網+”的過程中,張新紅強調:一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的整合與融合;二是將信息技術或者互聯網的基本屬性全部納入進去;三是要考慮行業、企業的各個要素、環節,并將其整合進去,使“互聯網+”發揮最大功效。
此外,隨著電商等平臺的蓬勃發展,共享經濟將在紡織行業大有作為,表現為一些企業的廠房、設備、生產能力等可以進行共享。
網絡時代,用數據說話。張新紅指出,未來,數據化將驅動行業及企業的發展,而數字化可能會體現在研發、設計、生產、銷售、管理、服務等各個環節。用數據說話,依數據行動,在產品推薦、產品設計、廣告投放、趨勢預測、產品定價、客戶忠誠度預測、外部形勢分析、產品生命周期管理、服務改善等環節,大數據將發揮重要作用。
最后,張新紅指出,信息社會已經來臨,企業要么適應,要么被適應;行動決定未來,企業應在對信息化進行充分認識的基礎上積極做出響應,將其轉化為實際價值。
創新論壇一:企業如何提升可持續創新能力及產品的競爭力
在“創新論壇一”環節,立達(中國)紡織儀器有限公司總經理SimoneRancan先生,無錫市第一棉紡織廠有限公司總經理、廠黨委書記周曄珺和特思達(北京)紡織檢定有限公司總經理馮昭燕分別圍繞“產品競爭力與可持續創新”分享他們的觀點和創新實踐。
立達作為全球領先的紡織機械制造商,在研發制造領域一直致力于節能科技創新,同時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深入推廣先進節能技術。今年,立達還與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合作,在棉紡織行業首次設立“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可持續紡織產品開發-卓越能效獎”,著力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大會上,立達(中國)紡織儀器有限公司總經理SimoneRancan先生分享了立達的卓越能效管理解決方案。他表示,可持續生產過程必將是市場的需求,企業對環保方面投資的重視是致勝的關鍵。
節能減排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也是企業的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無錫市第一棉紡織廠有限公司總經理、廠黨委書記周曄珺就無錫一棉在節能降耗方面的實踐經驗同與會嘉賓做了分享。她表示,無錫一棉將一直致力于推動全行業節能降耗工作的深入發展,通過建設能源管理體系、落實節能措施、采用綠色能源,采取能源綜合利用等措施,努力打造“綠色紡織”,走資源節約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隨著環保壓力的不斷加大,作為傳統制造業的紡織服裝企業在低碳、環保方面的監管標準及任務要求也更趨嚴格。特思達(北京)紡織檢定有限公司總經理馮昭燕分享了特思達公司在可持續紡織產品認證方面卓有成效的成果。她認為,今后紡織行業將會呈現出完整的可持續性的供應鏈管理的方式,可追溯、可靠、透明、值得信賴的供應鏈管理是紡織服裝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保證。
創新論壇二:科技進步與時尚轉型并舉
在“創新論壇二”環節,中國紡織信息中心總經濟師胡發祥,美國棉花公司亞洲供應鏈營銷部門高級經理林蓓,南京際華三五二一特種裝備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夏前軍,d'nim(迪尼姆)品牌藝術總監、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常務理事陳聞等以“科技進步與時尚轉型”為主題,分享了最新紡織科技進展、紡織企業創新實踐經驗以及時尚設計理念。
中國紡織信息中心總經濟師胡發祥作了題為“從ITMA2015看紡織技術發展趨勢”的演講,從綠色、智能、高效、柔性、經濟等5個維度,全面總結了ITMA2015上展出的前沿紡織技術,并對未來的技術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
通過對比國內外技術升級趨勢,發現中國紡織產業技術升級重點。通過研發應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裝備和生產線來推行智能制造;通過推廣應用低碳節能先進技術,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產業鏈綠色制造水平;通過研發應用新材料,發展產業用紡織品提升產品品質及其附加值。
美國棉花公司亞洲供應鏈營銷部門高級經理林蓓以新一代消費者的視角介紹了中美牛仔市場的最新情況。由于區域、城市不同,消費者的購物需求有很大差異。通過調研發現,基于消費者對天然纖維的需求,更多的消費者重視天然纖維時尚趨勢,超過2/3的反饋中提及將計劃擴大用棉量。另外,巨大的市場和發展空間使得運動服飾成為各大品牌商和零售商爭奪的戰略高點,75%以上消費者反映,愿意為休閑舒適、溫度調節、吸濕速干、抗菌除臭等舒適、功能產品支付較高的價格。
新常態下,我國紡織工業面臨著三期疊加的影響、全球經濟下行的壓力、“互聯網+”的挑戰及跨界經營帶來的商業模式的巨大變革,創新和轉型成為行業發展的重要議題。南京際華三五二一特種裝備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夏前軍認為,產品創新和模式創新是助推紡織工業企業轉型升級的新動力。他強調,產品是企業發展的根基,協同創新、做優價值鏈、做強產業鏈是企業立足的根本;圍繞研究中心和品牌渠道的合資、合作、資源重組有助于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品牌價值,是紡織服裝企業轉型升級的有力推手。
d'nim(迪尼姆)品牌藝術總監、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常務理事陳聞從設計師角度出發,分享了他對時尚、設計和創新的看法。他表示,國內紡織行業以生產加工和營銷為本的發展模式存在分工模糊、產品至上、非創意取勝、重在銷售等問題,不利于“大時尚”平臺建設。時尚產業在充滿挑戰的信息時代急需突破傳統的思維模式,實現大時尚平臺的構建和資源整合,中國時尚品牌產業市場空間巨大。
除豐富精彩的演講外,大會現場還進行“第四屆全國紡織行業管理創新成果大獎/優秀獎”、“2015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品開發貢獻獎/產品開發推動獎”、“2015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可持續紡織產品開發-卓越能效獎”等獎項的頒發。2015中國紡織創新年會 描繪產業發展新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