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紡織動態>正文
從2011年始,國內外棉價差持續擴大,進口紗大量涌入國內,連續創出新高。印度、越南、巴基斯坦等國家,或者自身有棉花資源,或者有進口棉花免稅優勢,同時勞動力成本和電費都低于國內,在進口他們紗線的同時,也有一些企業紛紛去國外投資建廠,生產的棉紗大多銷回中國。進口紗數量的增加衍生了很多商家,不管是否熟悉行業,都前仆后繼紛紛加入做進口紗的行列。
如今,雖進口紗總量仍在增長,但下游需求不旺,價格乏力低走,貿易商也只賺吆喝不賺錢,心中叫苦連連。一邊是進口紗價格“節節敗退”,另一邊下游需求沒有好轉,觀望情緒濃厚,部分貿易商港口積貨難以消化,后市價格可能會繼續走弱。
今昔對比,進口紗出現拐點變化,可以說在所難免。這代表著進口紗經歷了前幾年眾星捧月的非理性增長后,開始理性回調,其背后的殘酷競爭和隱藏風險也一一暴露。以管窺豹,分析當下進口棉紗“寒意濃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下游紡企正面臨新的形勢。全球經濟不景氣,歐美訂單減少,紡企面臨產業結構調整的嚴峻局面,中低端產品產能下降或向國外轉移,部分企業以轉型提高產品附加值來應對,因此對以中低端為主的進口紗需求減少。同時,人棉紗、混紡紗對棉的替代性持續,用棉的比例不見增反見少。
2.國內棉價差縮小。2014年開始我國實行棉花目標價格直補政策,國內棉花價格持續下跌,再加上人民幣貶值,內外棉價差縮小,新疆棉紗的競爭優勢也初步體現,進口紗的競爭加劇。
3.進口紗難以滿足多種需求。進口紗相對于國產紗,40S以下的成本優勢較明顯,所以進口紗普遍集中在16S、21S、32S的中低端紗線,使得單個品種進口量太大,一旦市場需求結構調整,供過于求的局面就會出現。
4.進口紗質量難以保證。企業表示進口紗供貨、質量方面不穩定,在進口紗時,有時抽樣較好,但最終大貨紗質量較差;還有企業反映,采購時賣方表示可漂白,但使用后發現有三絲。在索賠方面,沒有標準可依,追責甚是麻煩,最終不了了之。因此,有些企業出于謹慎,會選擇質量和售后更有保障的國產紗。
進口紗不會無限制擴大,在總盤子有限下,利潤空間變薄恐怕會成“新常態”,競爭法也會優勝劣汰,即能進一步提高我們在棉紗進口方面的話語權,也能改善棉紗進口市場的混亂無序,促進行業合理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