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紡織動態>正文
近期,多次被國家高層提到的“供給側改革”,已成為財經界熱議的新概念。那么,習大大老說的供給側改革到底咋回事兒?對紡織行業有什么影響?
中央9天4提,這么火的詞兒到底是啥意思?
中央如此密集提到的“供給側改革”,到底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在這個時候如此重視?加強“供給側改革”,咱老百姓會獲得哪些益處?
大家都比較熟悉,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這屬于“需求側”的三大需求。而與之對應的是“供給側”,也就是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
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業,淘汰落后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比如說,中國人對手機的需求量很大,iPhone手機甚是走俏,本土品牌卻難有高端貨。中國有很多生產電飯煲、馬桶的企業,但中國人卻不吝重金、不嫌麻煩從日本往回背這些商品。
確實,一方面是傳統的中低端消費品供給過剩,一方面是高品質消費品供給不足,人均GDP7800美元的中國,2014年居民境外消費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看來“供給側”遠未對發展型消費升級做好準備。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在長期形成的粗放式發展慣性作用下,一些重化工行業和一般制造業形成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加大了經濟下行壓力。中國的供給體系,總體上是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傳統產業產能過剩,同時存在著結構性的有效供給不足。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在談到“供給側發力的含義”時指出,“經濟學當中經常考慮供求平衡問題,都認為可以從需求方面調控,也可以從供給方面著手調控,二者區別在哪里?從需求方面調控是近期可以做到的,主要通過增加財政收入、貨幣貸款來刺激需求,或者通過減少財政收入和減少信貸來抑制需求。從供給方面調控,被認為是中期調控,供給側調控主要在于,對經濟結構的調整,包括產業政策的調整、技術政策的調整、資源配置的調整,這些都不是近期就可以見效的。”
加強“供給側改革”,表明中央決策堅持問題導向,從生產供給端入手,打造經濟發展的新動力。目前,中國進入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國家,需求出現了新升級,只有產業結構跟上來,現代服務業和高端制造業加快發展,同時將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加快出清,才能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
“供給側改革”下紡企如何應對?
紡織服裝業之所以會出現激烈的競爭,主要是因為產品同質化嚴重。從紡織服裝企業發展歷史來看,多數企業是從小作坊發展而來,只要家里有幾臺機器就能生產,這使得紡織服裝業的競爭更為嚴峻。但隨著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的提高和個性化消費要求的提升,一些小企業在無法保證質量和設計的情況下,只能被兼并或是被淘汰。
中投顧問輕工業研究員朱慶驊表示,在供給側政策的推動下,紡織服裝行業需要在以下方面努力才能走出低谷。“首先,根據市場需求制定產能,目前紡織服裝業已經處于產能過剩狀態,企業不能依賴通過擴產提業績;其次,淘汰落后產能,實現產品升級,走品牌化道路,提高利潤空間;最后,增強創新力,進一步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對于中低端產品泛濫的紡織服裝企業而言,如何滿足今后的消費需要?中投顧問輕工業研究員朱慶驊表示,第一,需要通過引入先進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向中高端升級,我國紡織服裝產品的價格優勢正在逐漸喪失,需要以質量促銷量;其二,提高設計創新能力,增強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其三,完善企業的服裝管理、運營體系,與市場更好對接。
供給側政策發布之后,大中型服裝紡織企業將因此受益,因為今后將有許多落后產能會遭到淘汰。
朱慶驊表示,市場的競爭點將從價格轉向質量、創新,大中型紡織服裝企業在質量和創新方面競爭力更強。“行業欲扶植出戰略性新興產業,還需要優化融資環境,為相關企業適當減免稅費,減少企業的發展阻力。”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提出四條建議:
一要讓產品更個性化。他指出,人們衣柜里有很多新衣,但因樣式老舊,被束之高閣。因此,如果衣服的面料、樣式不創新,就不會有人買,所以產品一定個性化,才能打開銷路。
另外要研究消費者的購買意愿。他認為,購買意愿實際是文化問題,購買意愿的轉變,與文化的更新和創新相關。擴大消費,不僅要從居民購買能力做出努力,而且加強居民購買意愿。年輕一代的消費觀念,跟老一代不一樣,但是年輕一代相對沒有什么錢,有錢可能不一定去消費,但年輕一代愿意投資。
二是,讓服務更人性化,服務行業不能等客戶上門,增強服務意識,“擺面孔”只能嚇走客戶。
三是,讓品牌國際化。有機構曾針對外商做過調查,給外商發調查表,讓外商寫記得住的中國品牌。“最后問卷拿來一看,就一個品牌‘茅臺酒’,中國的制造業,他們只知道茅臺酒。”厲以寧指出,中國制造業要把品牌打向國外。
四是,把顧客留到國內。據不完全統計,中國人在國外購買生活用品,約花費1萬億元人民幣。圖說“供給側改革” 紡織業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