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紡織動態>正文
雖然沿海地區紡織產業海外轉移成為潮流,不過我市紡織產業并未受到波及。重慶市紡織工業聯合會負責人稱,由于重慶市紡織服裝產業規模總量較小、集聚度不高,在這股紡織產業轉移浪潮中,重慶市主要扮演的還是“承接者”角色。
市經信委統計,全市現有各類紡織服裝企業3800余戶,實現年銷售收入約460億元。為推動紡織服裝產業集聚發展,近年來我市出臺了扶持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多項規劃,包括以萬州為中心建設中國西部紡織城,以長壽、涪陵為中心建設中高檔化纖面料生產基地,以石柱、酉陽、秀山、黔江為中心建設渝東南紡織服裝加工貿易生產基地,以渝北、巴南為中心建設服裝產業基地,以合川、江津為中心建設渝西紡織服裝創意基地等。
“目前重慶已具備發展紡織產業的多項條件。”市經信委副主任艾萬忠表示,紡織產業發展取決于多種因素,包括原料供應、產業配套、市場需求、物流通道等。作為國家級承接東部紡織業轉移基地之一,重慶市紡織產業依托現有基礎、比較優勢和特色資源,正在培育千億級紡織服裝產業集群,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在承接東部紡織產業轉移時做好創新最為關鍵。
他認為,當前,從中央鼓勵紡織產業向中西部轉移,到企業自發向國內外轉移,這是我國紡織產業由出口拉動型變成內需推動型所決定的。在產業轉移過程中,分為三種類型:梯度轉移,包括受勞動力等成本因素影響而進行的轉移;技術轉移,即轉移落戶過程中帶來生產技術;聚變式轉移,即向產業集群搭建完善、有購買力的市場進行轉移。當前東部紡織企業向國內外轉移,對上述三種轉移方式都有所涉及,那么我市在承接產業轉移時就不能只簡單地“拿來主義”,需要一邊承接一邊創新。
市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楊建明建議,當前重慶市紡織企業需要從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企業轉型,有條件的紡織企業要向“微笑曲線”兩端攀升,把生產環節外包給其他企業,自身集中精力投入研發和銷售。同時還需要政府層面給予資金扶持,比如引導社會資金向紡織產業傾斜,成立產業扶持基金、搭建要素市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