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江蘇省盛澤鎮舉辦2014全球紡織服裝供應鏈大會(TASCC2014)。
困中謀變
“今年是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發展非常困難的一年,除了原材料成本不斷上漲之外,紡織服裝產品的市場也不斷出現萎縮。”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瑞哲對記者說道。
對于這一點,中國東方絲綢市場黨工委書記李建炯深有感觸,他告訴記者:“東方絲綢市場目前的產品以絲制品、織造產品及印染產品為主,其下共有2400多家企業。近年來,隨著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等綜合因素影響,使企業發展面臨巨大的壓力。尤其是從2011年第四季度以后,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都處于低迷的運行狀態。”
面對行業發展所面臨的不利環境,孫瑞哲表示,提高行業供應鏈體系的完善度,對提升行業發展的競爭力有重要的意義。“誰能在供應鏈中占主導地位,誰就有話語權和定價權。”
但什么樣的企業才能在供應鏈中占據主導定位?
“一般來講,許多人認為下游品牌、終端品牌在供應鏈中有絕對的控制權,而事實則不然,真正能在供應鏈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有兩類企業:一是能夠壟斷市場的企業,二是通過創新提升自身競爭力的企業。”孫瑞哲舉例告訴記者,目前,紡織行業的染化料產品由幾家寡頭企業所壟斷,它們對染化料助劑有著絕對的控制權和定價權,這也使得近年來染化料助劑價格不斷上漲,但企業卻無力改變的原因所在。
但在孫瑞哲看來,中國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和企業在未來要實現這種壟斷式的發展幾乎不太可能,對此,要提升本土紡織服裝產業在供應鏈中的話語權,就必須通過創新,提升自身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來實現。
“對于服裝、家紡等終端企業,應該從提升自身的設計水平、渠道創新能力入手;而對于產業鏈中間各環節的企業來講,應該既加強設計能力的提升,又注重產品技術的創新;對于產業鏈前端的纖維企業來講,除了提升纖維產品的技術含量外,還要通過規?;a和效率的提升來降低成本,通過對市場發展趨勢的判斷對產品進行準確定位。”孫瑞哲說道。
對此,盛澤產業集群的企業很早就在轉型升級的壓力之下開始產業創新,而華佳控股集團也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家。
創新是關鍵
“近年來,真絲制品企業的發展規模不斷萎縮。”李建炯以東方絲綢市場為例告訴記者,目前市場中,真絲相關企業的數量已不到10家。這在李建炯看來,主要還是與真絲原料的供給有關。
隨著工業革命化進程的發展,以太湖為核心的種桑養蠶核心區不斷萎縮,這便導致近年來絲綢原料成本的不斷上升。
但與眾多絲綢企業紛紛改行不同,江蘇華佳控股集團董事長助理譚金麒告訴記者,多年以來,華佳一直堅持“做真絲產品不動搖”。
“我們敢這么做,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于華佳在很早之前就開始延伸產業鏈,從種桑養蠶到繅絲、服裝制作,我們擁有一個完整的產業鏈,這也是華佳得以生存的關鍵所在。”
除了延伸產業鏈,從源頭把控原料供給,華佳近年來也不斷對產品進行革新。譚金麒告訴記者,真絲產品雖然輕薄舒適,但面料易皺,色牢度不如化纖,且抗外力能力差,不易打理,因此,華佳近年來著重從技術上對真絲原料進行改造。
“為了不改變真絲原料的舒適質感,我們通過與院校合作,對絲綢進行物理結構的改變,研發出絲綢蓬松體,來提升真絲產品的抗皺性能。”譚金麒告訴記者,這項技術也讓華佳獲得“紡織之光”獎。
在盛澤,通過技術創新來提升企業競爭力的并非華佳一家,東方絲綢市場近年來也不斷進行技術改造和設備升級來提升自身的競爭力。“目前,我們1個工人能負責60臺機器,這極大地降低了我們的勞力成本。”李建炯說道。
在孫瑞哲看來,產業集群中的企業在技術創新時,完全可以借力產業集群的優勢。“產業集群專業化分工細,同一區域大企業集中,因此在人力、物資等方面流通性好。”這便為產業集群中的企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但要實現這些,必須通過集群企業以及集群與集群之間的分工和合作才能實現。“以前,產業集群之間也有分工和合作,但并不完善,因此,許多集群希望通過平臺的建立來實現雙方更緊密的合作,使彼此之間的分工更加清晰,通過合作實現雙方的互利發展。”孫瑞哲告訴記者,這也是很多企業來參加供應鏈大會的原因所在。
而外部環境的變化,顯然也在倒逼產業集群盡快實現轉型升級。
“就目前產業集群所面臨的宏觀環境來看,由于環境因素的制約和綜合成本上升的影響,其必須要改變以往粗獷的發展模式。”孫瑞哲表示,這一問題在盛澤地區也表現明顯,“隨著國家加大對環境污染的治理控制力度,在環太湖流域,印染企業不要說擴大產能,就是想要實行技術改造也不被批準,因此,這些產業未來不得不面臨外遷或消失的命運。”
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求行業必須打造綠色供應鏈。
本質是責任
其實,要打造可持續、綠色的供應鏈體系,孫瑞哲認為,其核心是要建立責任體系。
“這就要求企業要有較高的道德水準,具備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對供應商的資質進行驗證。”孫瑞哲說道。
對此,亨斯邁染化事業部總裁胡銘也表示認同,他告訴記者:“許多供應鏈下游的品牌以前并不是很注重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會對環境產生哪些影響,與此同時,對于產品在供應鏈的上游和中間環節的生產,他們所掌握的技術能力也相對較弱,他們的關注點僅僅聚焦在價格上。但隨著世界公益組織及消費者對環境的日益重視,社會輿論要求下游品牌商對產品各環節的生產過程負責,這也對企業提出更高的環保要求。”
在胡銘看來,這對中國企業來講,既是挑戰,也是機會。本土紡織服裝行業所面臨的挑戰則在于,短期內,行業整體的運行則面臨著較大的環保壓力,而機遇則是,如果行業能抓住機會構建綠色、可持續的供應鏈體系,其產品未來在國際市場將具備較強的競爭力。
對此,孫瑞哲表示,加強對環境問題的重視,不僅是行業發展的要求,同時國內外非政府組織、消費群體等對環境保護也建立了一個監督機制,這種責任倒逼,就要求行業必須把環境問題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去考慮。“未來綠色供應鏈的建設要考慮的是如何從人治變為法制的過程。”
與此同時,孫瑞哲告訴記者,在目前整體經濟形勢不太樂觀的環境下,行業要推動綠色、可持續的供應鏈建設,也離不開各方的努力和配合。“首先,要保證行業原料價格的不動蕩;其次,國家要保證各項政策,尤其是環保政策的適度不激進;最后,確保社會輿論的客觀不偏激。”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