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春季調研看紡織產業轉移發展方向
“通過此次調研,我們既看到了西部承接產業轉移園區面對復雜而嚴峻的國內外環境,在園區建設、產業銜接、轉型升級方面取得的成績;同時也看到在經濟調整周期下,實體經濟發展趨緩、園區招商不暢等共性和個性問題。”在日前召開的中紡聯春季調研匯報總結會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產業轉移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楊峻總結道。 在近一周的時間里,記者跟隨中紡聯區域結構調整調研組赴承接東部轉移較為突出的陜西、四川、重慶等地進行了調研,考察走訪了當地多個紡織產業園區。在實地調研中,能夠清晰地感受到中西部承接紡織產業轉移的熱情,但其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新特點:當地政府主導作用日益明顯 調研中,有一個特點十分明顯:相比于以前產業轉移大多屬于企業自發行為,在當前的產業轉移中,地方政府的作用更加明顯。 “當前的產業轉移大多是在地方政府的主觀戰略布局下,由政府引導規劃,企業積極參與的整體行為。在此過程中,產業園區規劃建設與地方經濟發展戰略緊密結合,堅持產城一體化生態發展。”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張延愷指出。 咸陽市新興紡織工業園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咸陽市曾是我國重要的紡織工業基地,但在新時期,紡織產業發展止步不前,企業陷入困境。在陜西省委、省政府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從2011年開始,咸陽市決定通過老廠的搬遷改造和產業升級,建立園區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大力發展紡織工業。正是基于這種思路,咸陽市新興紡織工業園應運而生。 “經過兩年多的建設,目前園區北區規模已基本形成,企業搬造進展良好,企業重組穩步實施,招商引資工作有效開展。目前已啟動建設項目24個,總投資達60多億元;共簽約項目11個,總投資達260多億元,產值達340多億元。”陜西省咸陽市政府副秘書長、咸陽市新興紡織工業園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李忠平介紹。 如果沒有政府的大力支持,這些成績顯然很難獲得,作為園區的當家人,李忠平對此有更深的體會。“從項目立項、論證,到征地、建設、搬遷,再到推介、洽談和招商,沒有各級政府的支持,就沒有園區的今天。”他說。 和咸陽一樣,在調研組走過的四川彭州、成都以及重慶等地,當地政府都在積極規劃,加強引導,為承接產業轉移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成立專門機構,加強園區建設,提高服務水平,發展紡織服裝產業的決心和信心讓人振奮。 “從2011年以來,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達493億元,占到西部地區的25%。目前全省35個縣(市、區)和20個產業園區已將紡織產業列為當地優勢產業或大力發展的主導產業,勢頭不錯,前景看好。”四川省經信委副主任陳立東介紹。 而據重慶市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馬明媛介紹,目前重慶已啟動了萬州、合川等六大紡織服裝產業集聚區的建設,未來5年,這六大產業基地新增投資將超過200億元,新增銷售收入達500億元,在更好地承接產業轉移的同時,也做到了自身的產業升級。 調研組每到一處,每次座談中都會有來自各市、縣的園區領導,抓住難得機會推介項目,話匣子一打開就收不住,一個結束另一個馬上接上,致使每次座談超時成為常態。從中,我們也不難看出當地發展紡織服裝產業的積極性之高。 新階段:產業轉移進入理性發展時期 “相比前幾年的快速發展期,當前紡織產業轉移增速已經大幅下降。也可以說,在轉型升級新的形勢下,產業轉移進入了理性發展時期。”楊峻指出。 從紡織“十二五”規劃中期評估數據看,中西部產值占比遠沒有達到目標,投資增幅大幅回落,承接轉移進展緩慢,而東部投資有所回升,以東南亞地區為代表的向境外轉移現象仍在發展。 而日前發布的《2013年中國紡織產業轉移發展報告》顯示,從中西部20家紡織產業轉移試點園區來看,40%的園區建設進展緩慢,運營狀況不佳。楊峻分析,這其中的因素,除了國內外經濟持續低迷的共性以外,以人工為代表的要素成本上升過快,環境約束和土地供應等是重要原因。 “在成本、市場、資本、政策等因素交互作用下,我國東部、中西部和東南亞已成為產業轉移三個相互關聯互動的發展極。”楊峻進一步指出:在這之中,中西部承接產業轉移穩中趨緩,投資趨于理性;其次是成本壓力倒逼東部企業轉型升級,投資熱度回升;更應注意的是,東南亞地區成本及政策優勢導向明顯,成為國內紡織產業轉移的主要方向之一。 雖然目前存在一些困難,但從調研情況來看,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對中西部紡織產業的發展空間充滿信心,對未來充滿期待。 “重慶具備制造實力強、人才充足、消費市場巨大等優勢,在中西部城市中,重慶發展紡織服裝產業優勢明顯。目前紡織服裝產業占全市規上工業總量的17.6%,與電子信息、汽摩并駕齊驅成為重慶市工業經濟發展的三大重要板塊。”馬明媛對紡織服裝產業在重慶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十分清楚。 陳立東也表達了四川省發展紡織服裝產業的信心:“四川省的化纖、印染研發基礎雄厚,科研力量強大,絲綢、服裝產業一直很有優勢。今后我們將繼續在品牌打造和文化培育上下工夫,將四川紡織做大做強。” 而中西部的市場潛力無疑是產業的巨大支撐與依托。據統計,“十一五”期間,西部地區城鎮居民家庭人均衣著類消費支出分別增長了68%,遠高于東部地區的59.3%和中部地區的49.3%。農村居民家庭人均衣著類消費支出也增長了69.2%,同樣高于東部地區的49.8%和51.9%。“展望未來,需求的高速增長將為中西部地區承接紡織產業轉移創造新的優勢,中西部紡織的發展占比仍會逐步提高。”楊峻指出。 這,也正是中西部承接紡織產業轉移的最根本動力。 新挑戰:諸多問題環節亟待改善提升 要吸引更多的東部紡企和投資者,首先要做好承接轉移的各項準備工作。調研過程中,記者在與企業的溝通中發現,雖說應該已有多年承接轉移的經驗,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但對于中西部產業承接地而言,還有諸多環節亟待改善提升。 產業鏈配套是被提及頻率較高的話題之一。重慶雅戈爾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占達已在當地工作很長時間,也考察過很多東西部地區,在他看來,產業配套不完善是當前中西部地區吸引投資的最不利條件。 “產業鏈整體配套對品牌尤其是高端品牌非常重要。如果一個地區真正希望吸引來優秀企業,建立整體產業鏈是第一位的。”他說。 事實也是如此,從紡紗、織布,到印染、后整理,最后到成衣這一系列的環節中,在發達地區企業只要集中資金和精力做好優勢產品即可,其他原料和工作均可放心外購或外包,這在中西部顯然很難實現。“如果像上游輔料采購、下游后整理等都要返回原地進行,企業成本至少要增加20%以上,這樣的轉移毫無意義。”周占達說。 即使你能夠控制成本,也愿意到外面采購,那么物流體系又是緊接而來的另一大挑戰。相比東部,中西部的物流速度仍顯滯后,這也給紡織服裝企業的采購尤其是銷售帶來困擾。一些行業領導和專家也深刻指出,在快時尚成為主導潮流的今天,紡織服裝企業已經不僅僅說是開工廠做制造,同時也是在做流通,做零售。這也使得產業轉移不能僅從制造業的概念來看,更多的要從零售業、服務業的概念來思考。因此中西部地域在承接服裝產業轉移的過程中,物流體系問題必須解決。 人才也是一個關注較多的問題。雖然相比于前幾年,目前中西部地區的普通工人的工資已與東部相差不多,勞動力成本比較優勢已不突出,但很多企業并未對此有太多怨言,反而是高級人才的吸引和技術工人的短缺讓企業更是頭疼。 “當地工人的技術水平普遍較差,而吸引東部返鄉的技工和高級技工往往需要較高的工資,企業壓力很大。”一位企業負責人表示。而一些高級管理職位如銷售經理、品牌經理等,如果在大城市還好些,如果在一些w小的縣城,則基本上很難招到。 在人才的培養上,四川省一直在推進。據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黨委書記尹析明介紹,目前學校已和省內多個產業園區展開合作,發揮學校優勢,在產業園區成立人力資源培訓服務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為園區量身打造所需人才。而四川服裝(服飾)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楊淑瓊則呼吁,各方要更多地弘揚紡織產業,加強正面引導,重新塑造從事這個美的、有前景的行業的光榮理念,形成樂意到紡織服裝行業就業的氛圍。 “產業轉移承接地不能光是眼睛盯在招商上,軟環境的打造也很重要。這包括政策環境、人才環境、服務環境、文化環境等各個方面,只有做好各個環節的工作,才能真正吸引投資商前來,也才能形成紡織服裝產業的興旺發達。”張延愷說。 新路徑:產業轉移要與升級緊密結合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在調研中強調,在新勢下,紡織產業轉移不是現有制造能力的搬家,無論是轉出企業還是承接地,都不能僅把眼光盯在勞動力、土地和成本等上面,更重要的是要與轉型升級緊密結合。承接轉移地區也不能僅就園區建設談產業發展,而要把其納入城市的整體規劃。城鎮化發展、需求的增長為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創造了新的優勢,但一定要做好規劃,依靠創新驅動,在產業轉移中實現紡織業的轉型升級。 一席話明確為產業轉移指明了方向。轉移只是表象,升級才是本質,無論對于轉出地還是承接地,只有把轉移的目的放在產業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上,才是有前途的轉移,也才能真正收到實效,做到長久發展。 在調研中能夠發現,現在中西部發展紡織服裝產業的起點和定位已不同于前些年,大多想以便宜的勞動力、原材料以及政策優勢等,吸引東部的企業把一些較落后的設備等轉移過來,以發展產業,解決勞動力就業等;現在無論是政府、園區還是企業,眼光都十分長遠。 以打造國際化的家紡服裝之都為目標,四川彭州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注重完善產業鏈條,實現錯位布局,形成了華茂、盛泰、萬貫、龍洋四大產業園區格局。據彭州市市委書記韓軼介紹,在發展紡織服裝產業的過程中,彭州市注重規劃先行,構建集生產、商貿、物流、培訓、會展、研發、休閑功能于一體的產城綜合體,著重發展產業的研發、設計和營銷策劃,著重發展產業高端,收到了突出的成效。 “未來彭州的家紡服裝產業要更多地體現科技、文化、品牌和創意,為此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大動作,如舉辦成都時裝周、CCTV網絡模特大賽,打造中國紡織服裝西南創新中心,創辦新絲路中國時尚藝術學院等,這些舉措充分展現了我們發展紡織服裝產業的信心和決心,也將助推彭州走向紡織服裝產業的高端。”韓軼說。 讓人欣慰的是,在調研組走過的一些園區,無論是咸陽、彭州還是重慶,能發現一些共同的做法。首先是企業層面,都堅持轉移與升級緊密結合的原則,在轉移的同時,利用技術升級、設備更新、工藝改進、管理創新等措施實現轉型升級的最終目的。而作為承接地,也把眼光落在引進具有自主研發能力和先進技術的企業,優化承接地的產業結構,推動當地產業的升級。 另一個較明顯的現象是,這些地方和園區都開始注意打造從原料到終端市場產業鏈整體競爭的優勢,產業鏈整體轉移的特征越來越明顯,產業鏈協作配套的要求越來越突出。記者在調研中發現,不少園區已經開始重視承接后道配套產業項目,針織、面料、家紡等行業成招商熱點。此外,化纖新材料和產業用紡織品也受到特別關注。 產業轉移重在升級,無論對轉出地還是承接地,轉移都只是手段,真正實現產業的提升才是根本目的。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