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3月21日,2013年度臨時收儲累計成交622萬噸,實際累計成交619.9萬噸。據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調查數據,2013年度全國棉花總產量667.8萬噸,如果將3月底前尚待入儲的棉花計算在內(至少3萬噸),2013年度可流入現貨市場的棉花資源寥寥可數。
隨著大量的棉花收入國儲庫,外棉成為紡織企業采購的焦點。近三年,大中型企業能夠生存、產品結構轉型能夠成功,很大一部分得益于能夠拿到棉花進口配額,不論1%關稅內配額,還是滑準關稅和加工貿易棉花進口配額,與中小棉紡廠競爭有很大優勢,這一點從2012、2013年雖然棉紡廠、棉花進口商、貿易商都在喊“加工貿易配額不好用或不能用”,但最后年底統計加工配額的使用率也近100%便可以看出。
從外棉進口情況來看,印度棉占據中國的市場份額得到鞏固和擴大,而澳棉大有取代美棉之勢。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澳棉在長度、強力、可紡性、一致性等方面較美棉好,而且虧重小、回潮率相對較低,雖然價格較美棉稍高,但折算綜合成本并不比美棉EMOT、C/A高;另一方面,隨著印度棉花品種改良,產量不斷提升,S-6、MCU5以及J34等皮棉品質可得到明顯改善,紡50S以下普梳、精梳紗產生的問題較少,印度棉已可代替部分EMOTSM級美棉,況且印度棉在長度、強力等指標方面并不比美棉差太多,因此可以預見,2014年印度棉占據中國市場份額的比例不僅不會下降,還有希望上升,中國正逐漸擺脫對美棉的依賴。
據記者了解,目前從山東、河南、河北、江蘇等地棉紡織企業的原料庫存來看,普遍偏低且差距較大,基本在10-60天,個別中小型紗廠甚至隨用隨買,庫存僅一周左右,但各廠似乎并不著急采購,而是等待國家政策。市場人士分析,目前中國棉紡織企業的單月棉花消費能力或已降至60萬噸以下,全年棉花實際消費量預計在600-650萬噸之間。大量的中小紡紗、織布廠的減產、停機和倒閉卻接踵而至,到底減少了多少產能,減少了多少萬噸棉花消費量,目前沒有任何一個部門能說得清、講得出,業內預計恐怕下降不止300萬噸。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