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快時尚轉型缺失品牌靈魂
去年優衣庫、H&M在華業務增速均超兩位數,與之相對,國內快時尚卻似乎仍未找到好出路,其實從去年至今,國內的快時尚品牌也開始尋求轉型,如美邦以“一店一故事”加強體驗式服務,而佐丹奴、搜于特著眼于O2O開放與應用,但與國際快時尚差距依然很大。 專家表示,國內服裝公司沒能真正建立起自己獨特的品牌靈魂是關鍵,在設計以及商業模式上主要模仿跨國品牌。從服裝的色彩、款式、版型工藝等三大技術看,國內服裝公司與國際服裝快時尚品牌仍存在較大差距。同時,隨著互聯網銷售快速崛起,服裝業的庫存、供應鏈等問題也暴露出來。 快時尚或許是未來拓展的趨勢,但記者觀察到,國內品牌熱衷的一味模仿終究不是出路。事實上,即使是國外快時尚品牌,在定位上也有區分。許均松向記者分析,從總體來說,快時尚品牌主要分為三代,“第一代如GAP等將休閑服大眾化商品作為賣點的自有品牌零售商;第二代則是融入時尚元素的ZARA與H&M;注重服裝性能、面料以及服飾搭配的優衣庫則是第三代。” “目前,優衣庫和ZARA分別代表了快時尚品牌營銷中的兩種思路。優衣庫的目標顧客是所有人,所以要考慮到大眾對服裝的需要和接受能力,只有風格不是太鮮明、特點不是太明顯的,中規中矩的服裝才能被大多數人所接受,所以形成了簡單、基礎的產品定位。相比之下,由于ZARA的目標顧客就是喜歡時尚的青年人,所以款式必須時尚,否則無法吸引目標顧客。”許均松表示。 而同為第二代的H&M和ZARA也有群體區分,熊曉坤表示,像ZARA更受白領青睞,針對有一定年齡界定的客戶群,定價稍高;而H&M則更年輕化,針對沒有嚴格年齡區隔的顧客群,定價也相對較低。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