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業的“春天”來了?
如何同優質的商場資源對接,是最讓廈門尚禹服飾有限公司董事理臻感到困擾的一件事情。 “我們公司是在2011年創辦自己的品牌,在2013年,我們的女裝品牌實現了將近5千萬元的營業額。”理臻說道。 雖然勾勒近年來在消費市場發展迅猛,但僅憑品牌目前不大的銷售規模及剛剛起步的市場影響力,要進入萬達、廣百百貨等一類商場渠道,顯然還是有相當的困難。 而面臨這種渠道拓展困擾的服裝品牌企業顯然不止一家。 成長的煩惱 “我們在渠道拓展上面臨最大的困難,就是沒有同商場對接的有效途徑。”理臻說道。 而這也是許多中小品牌想要對外進行渠道拓展,作響品牌影響力極其艱難的一步。與此同時,許多品牌扭轉渠道拓展之困,也走了許多彎路。 目前,許多中小品牌及區域品牌在對外拓展上,囿于很難同商場實現直接對接,很多都是通過層層的中間商來同商場資源建立聯系,因此,這也造成了許多品牌的渠道拓展成本不斷增加。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品牌辦公室副主任蘇葆燕關于渠道拓展成本上的問題,是這樣認為的。 服裝企業在渠道拓展上的高昂成本,也成為了許多商場服裝價格高居不下的重要原因。 中國服裝協會秘書長楊金純表示,目前許多品牌在商場銷售的價格基本在出廠價的8倍以上,不斷增加的渠道成本,就是造成服裝行業在銷售價格上出現高倍率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此,面對品牌外拓的高昂成本,許多企業選擇從本地市場入手,先做好品牌在區域市場的影響力。但要進入地區市場的一線商場,也并非易事。 “在2011年~2012年期間,OHO在區域渠道的拓展上就出現了很大的問題。那段時間,我們發現不管自己怎么努力,產品的銷量也沒有很大起色。”OHO集團董事長包林說道。 當時,恰逢OHO品牌初創不久,很難進駐溫州本地的一類商場,所以當時品牌的銷售渠道還是以溫州本地的二三類商場為主。 那兩年的品牌發展困境,讓包林對中小品牌在渠道拓展策略上給出誠懇建議:“千萬不要進地區市場的二三線市場,因為這些商場的人流量很難支撐其一個新生品牌的發展所需,他們在銷售上的支撐點,基本都依賴打折促銷。” 面對目前初創品牌目前在渠道拓展上的困境,理臻表示,他目前將更多的希望寄托在行業協會及政府的支持上,“我希望協會能整合一些優質的渠道資源,來同我們這些發展中的小品牌進行對接”。 而在這一問題上,包林顯然是有不同看法。 即便企業能同優質的渠道資源對接上,要靠初創品牌的一家之力去把握機會,外拓渠道,難度也是相當大的。 對此,包林認為,通過行業協會將地區初創的特色品牌資源進行整合,以集成店等形勢推出地區品牌的整體形象,以此方式同商場資源進行對接可能更加可行。 至于哪種方式對于小品牌在渠道拓展上更加可行,顯然目前行業還缺少可以參考的模板。 但可以肯定的是,要改變小品牌目前的渠道之困,其必須在終端渠道上開啟一場的模式變革的試水和探索。 與此同時,困擾小品牌發展的顯然不止渠道一個問題。 資金之殤 卡星法特是從3年前開始從貼牌轉型做品牌的,品牌目前的門店數量并不多,只有50多家,且多集中在江浙地區,但卡星法特董事長潘緒聰對品牌目前的發展顯貴比較滿意。 “一個品牌只有50多個門店,在理論上是很難實現贏利的,但我們品牌目前表現的盈利情況還不錯,去年營業額有1億多元。”潘緒聰表示,這主要是因為企業專門由一個以前做貼牌的快速生產反應的工廠做支撐。 雖然目前品牌運營情況良好,但潘緒聰坦言,卡星法特在品牌的發展上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和困擾。 我們目前還是以直營店為主,這主要考慮到很多加盟店在品牌形象的統一及店鋪運營的管理上經常跟不上。 但以直營店為主的經營模式也讓潘緒聰遇到了新的問題。 “一家直營店最低的投資需要150萬元左右,開多了對企業資金鏈和現金流有很高的要求,一般的小企業很難承受。” 對此,溫州服裝商會會長鄭晨愛也坦言,對于一個品牌發展來講,要從50家店鋪發展到100家,從100家發展到200家,都是有一個很大的“技術”門檻,需要企業各方面進行大幅提升,尤其是資金。 但目前,許多小企業囿于資金之困,都難有突破和發展。 “以溫州為例,其本地的服裝企業大多數都以中小企業為主。在這些中小企業當中,擁有自己廠房的為數并不多。因此,在這些企業發展需要資金的時候,其很難拿出資產進行抵押,企業的融資渠道也非常有限。”鄭晨愛說道。 的確,民企在融資的道路上一直困難重重。 據悉,目前中國金融市場的融資仍以銀行渠道為主,而銀行的貸款多為質押貸款和擔保貸款,因此,對于沒有多少不動產作為貸款抵押的中小企業來講,雖然其是最需要資金的一批“潛力股”,但它們在融資市場并不受歡迎。 目前,銀行95%的貸款都是給了國企,民企只占銀行貸款的5%左右。在這些貸給民企的資金中,能留給小微企業的更是寥寥無幾。 對此,去年底中央推出的針對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新三板”政策,對中小品牌企業的發展顯然是一個很大的利好消息。而溫州已經準備抓住這次機會。 “能夠入選新三板的企業,基本上公司股權明晰,且資本市場看好其未來的成長性。這給許多目前遠達不到上市融資要求的中小企業提供了一個新的融資途徑。”鄭晨愛說。 對此,鄭晨愛表示,溫州計劃在現有企業中選出兩家推薦上新三板,以此在溫州服裝行業中樹立其示范作用。 除此之外,溫州地區也計劃在服裝行業中推出“領頭雁”工程,即發揮龍頭企業在行業中的帶動作用,以此推動溫州地區一批中小企業的成長和發展。 “森馬目前對這個項目很感興趣,并且表示在政府規劃好工業園區后,其可以主動承擔園區企業培訓、基建設備、園區管理等公共配套服務,園區內的中小企業可以按照自己的生產實際自主運營。”鄭晨愛說道。 她認為,這項工程的開展,將有效的集中整合溫州的服裝資源,減輕中小企業的負擔,利用溫州服裝行業的整體發展。 與此同時,雖然小企業目前在發展上遇到了很多的困難,但對于小企業未來的發展,鄭晨愛也表示看好。 “春天”不遠 “中國目前商業品牌的發展已經飽和,以往追求市場、規模及銷量的商品品牌發展已非常完善,隨著消費者從溫飽消費逐漸升級為個性消費,未來設計師品牌將會有很大的發展前途。”鄭晨愛說道。 但哪些品牌適合發展設計師品牌? 據悉,目前中國的知名品牌企業多以商業化企業為主,這些企業的產品線及企業規模都很大,因此讓它們去做一些個性化的產品,操作起來也很困難。不過,這些大規模的商業化品牌企業并不占中國服裝企業的多數。 浙江貝貝依依服飾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黃時誼表示,以溫州為例,在做品牌的服裝企業中,大部分的銷售額在1億元~5億元之間,企業的規模基本都不大。對他們來說,要發展大眾化的商業品牌,就很難在消費市場找到自己的競爭優勢。 對此,鄭晨愛認為,對于服裝行業而言,以中小品牌為主的行業現狀,對服裝行業未來的發展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如果服裝行業全都充斥著商業化的品牌,大家都穿同樣的衣服,那中國服裝產業還有什么發展前途?”在鄭晨愛看來,設計師品牌才能代表中國服裝的未來,而中小企業也更適合于發展個性化的設計師品牌。 與此同時,鄭晨愛認為,設計師品牌才是建設中國服裝自主品牌的關鍵。 行業一直都在討論自主品牌建設,但在我看來,商業化品牌并不完全屬于自主品牌。因為目前國內許多商業花品牌在產品的色彩、面料、版型、設計等基本都是按照企業從歐洲買的信息來進行生產,一旦這些品牌被國際品牌收購,它基本就不具備中國自主品牌的任何屬性。 鄭晨愛認為,這種所謂的品牌就已經失去了原來的意義。 雖然許多人都看好設計師品牌的未來,但目前中國許多設計師品牌的發展并不理想。 “大多數設計師品牌企業規模都比較小,資金實力也相對有限,很多品牌都沒有能力獨立開店,而要想進駐商場,其營業額也很難達到商場的‘保底數’。”蘇葆燕說道。 雖然設計師品牌的發展形勢非常艱難,但鄭晨愛堅信設計師品牌的“春天”不會太遠:“未來真正能代表中國服裝基因、中國自主服裝品牌的還是是個性化、小眾的設計師品牌。”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