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企業兩極分化加劇
對于國內大型紡織企業而言,2013年似乎成為了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難關”。 繼華芳紡織(600273.SH)公布2013年凈利潤大降312%之后,昨晚,吉林化纖(000420.SZ)、德棉股份(002072.SZ)也先后發布了2013年財務報告,相關數據令人大跌眼鏡。 公告顯示,吉林化纖2013年凈虧損額達驚人的3.94億元,同比大跌4066.04%,山東德棉股份的虧損金額也達6042.7萬元,與2012年同期相比下降1289.22%。而就在幾天之前,主營纖維品制造的霞客環保(002015.SZ)在2013年業績快報中也宣布,其凈利潤同比大降3000.53%,當期虧損額達2億元。 “2013年應該是目前國內紡織企業最為困難的一年了。”汪前進對記者感嘆道。 但另一方面,近日同樣公布了2013年業績的聯發股份(002394.SZ)、嘉麟杰(002486.SZ)、江蘇曠達(002516.SZ)等紡織企業則呈現一片“飄紅”之勢。究其原因,掌握了門檻更高的專業技術、進入的細分領域發展良好以及企業管理能力的提升等,或是這部分紡織企業能夠逆市增長的主要原因。 “紡織企業正在進入越來越明顯的兩極分化,無論是主動適應還是倒逼發展,技術的提升將成為企業是否能存活下來的關鍵。”汪前進說。 吉林化纖方面表示,虧損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國內紡織行業陷入歷史低谷期,粘膠纖維作為紡織行業重要原材料仍沒有走出不利的經營環境”,另一方面則是“長期沒有進行股權融資使得公司財務費用高,延緩了公司轉型升級的步伐”。 2001~2008年是紡織業發展的黃金年份,“行業內所有的企業不論大小幾乎都是賺錢的,只是賺多賺少的區別,產能擴增速度也非???rdquo;。 但到了2008年,由于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紡織行業開始出現拐點。幾乎是從這一年開始,吉林化纖的主營業務頗有些“一蹶不振”的意味。 2007年,吉林化纖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增長30.90%和259.62%,當期凈利潤達7967.6萬元。但2008年這兩項數據分別同比下滑19.20%、555.29%。 此后幾年內吉林化纖有意調整內外需比例,加大內銷業務的比重。但無奈內銷市場的增長無法完全消化此前產能的大量上馬擴張,其主營業務粘膠纖維市場持續低迷、常規粘膠短纖及常規漿粕的市場價格始終處于低價狀態,單位產品的毛利也始終無法提升,因而連續幾年的業績均處于下降態勢,2012年甚至因此戴上了“ST”的帽子。 另一方面,2013年度吉林化纖的財務費用高達1.43萬元,同比上升13.96%,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拖累了公司業績。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吉林化纖目前正在進行定向增發,本月18日晚剛剛公布了定增修訂方案,擬以2.66元/股價格向特定對象定增不超過3.38億股,募資不超過9億元全部用于償還銀行借款和補充流動資金。 企業在管理和技術方面的轉型升級才是紡織企業走出“泥沼”的關鍵。“綜觀目前出爐的紡織企業業績,在出口、內需都遇到問題時積極進行調整的企業目前呈現的結果都不錯,尤其是像嘉麟杰的戶外紡織產品、江蘇曠達的汽車織物這樣競爭不太激烈的子行業,發展態勢都很好。” “外部環境惡劣的情況下,企業還是要苦練內功,從自身著手來解決問題。”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