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改破冰 棉紡織業仍過冬
2014年,對于棉紡織行業來說可謂是變化的一年,新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政策實施、內地棉花補貼額度明確、國內棉花銷售模式改變、實施棉花入庫公檢制度以及行業內“高征低扣”問題得以解決等,一系列的政策改革,讓2014年棉紡織行業成為整個產業鏈最受關注的一環。 2013年市場上就有傳言指出,2014年國家將不再實行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取而代之的是行業內呼聲高漲的棉花直補政策。2014年初,業內普遍認為直補政策已成為敲定的事實,等待的只是細則的明確。 國內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實施了3年,實行期間,國內棉花價格與外棉形成了動輒五六千元的內外棉價差,加上受國內外市場需求不足,企業用工、生產成本的上漲,國內棉紡織企業競爭力大幅下降,生存壓力巨大。而即將出臺的棉花直補政策,則代表了棉紡織行業最真切的呼聲,企業認為,只有實行棉花直補政策,才能解決國內棉紡織企業的用棉難題。 就在行業內都處在期待棉花直補細則盡快出臺時,棉紡織行業的又一難題——“高征低扣”迎來“破冰”,安徽省把皮棉、棉紗納入農產品增值稅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范圍,成為全國范圍內首個打破“高征低扣”政策的省份。消息傳出后,河北、河南、浙江、湖南、山東、陜西、江西、江蘇也先后開始了“高征低扣”改革,一年時間,這項改革以星火燎原之勢,幾乎覆蓋了我國所有棉紡織重點省份,給正處于“嚴冬”中的棉紡織行業帶來一絲暖意,為困境中的棉紡織企業提供了相對較為寬松的發展環境。 在“高征低扣”改革好消息不斷傳出的同時,《新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終于在行業的熱切期盼下出臺,啟動新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按照目標價格進行差價補貼,我國棉花補貼政策由“暗補”正式改為直補棉農,標志著我國棉花政策市場化改革正式拉開帷幕。隨后,內地9省棉花補貼細則明確。自此,由“新疆、內陸棉農分開補貼”為主,棉企加工資格認定、入庫公檢等制度為輔的棉花新政格局正式形成。 在即將實施棉花直補政策的消息傳出后,業內人士就預計國內棉價會大幅下跌,事實也印證了這一觀點。國外棉價也因中國市場需求不足,開始下跌,國內外棉價接軌,價差不斷縮小。可喜的是,棉花直補新政實施至今,我國棉花領域以市場供需為基礎的市場價格形成機制已經效果初顯。無論是棉農交售籽棉,加工廠收購籽棉,還是紡織企業采購皮棉,更多的或者唯一考慮的因素就是市場需求,在這個價格機制形成的過程中,不論是棉企、紡企還是棉農,都需要經過一輪痛苦的過程。這是我國棉花政策改革必須經歷的階段,也是棉花市場化改革中紡織用棉企業必須接受的“洗禮”。 時至2014年末,棉花市場逐步進入企穩階段,紡織企業仍沒能走出棉價下跌的陰影。但是隨著政策效應的不斷顯現,以及棉花政策的不斷調整、完善,相信在即將到來的2015年,棉紡織行業將迎來更為有利的發展環境。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