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樣,你們計劃去哪兒?”“也許會去非洲吧。”“非洲?太遠了,我們還是打算去越南或是柬埔寨看看。”“可是柬埔寨最近鬧得很厲害啊……”聽到的這一番對話并不是出自兩個計劃新春出行的驢友口中,而是不久前在京舉辦的“2014中國與亞洲紡織國際論壇”茶歇時間,2位國內企業代表交流的只言片語。“去哪兒”一詞在幾年前還只適用于紡企的貿易版圖規劃,時至今日,已成多少決策人心中的生產轉移代名詞。
站在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角度來看,將一部分低端訂單轉移出去并非壞事;對出口企業來說,國內外棉花價差、勞動力成本高企,及區域自貿協定也在催促著他們“走出去”設廠的步伐,既然大環境給企業提出些許無奈的選擇題,那接下來的題目便是:往哪兒去,向哪兒轉移?
如果以勞動力成本的標尺來衡量,大多數人的眼光會落在東南亞國家。從基本薪資來看,柬埔寨、孟加拉國等國的制衣工人月薪普遍僅相當于人民幣六七百元。即便是在勞動力成本稍高的斯里蘭卡,其制衣工人月薪也不過折合人民幣800元左右。但影響企業赴外投資的因素難道只有勞動力成本一項么?當然不是。一位剛剛從柬埔寨考察歸來的企業老總就對當地的生產穩定性產生憂慮。他告訴筆者,該國首都金邊的勞資雙方沖突持續了20余天,在柬埔寨期間,他看到許多情緒激烈的制衣廠工人走上街頭進行示威抗議活動,大多數的工廠不得不歇業停產。“訂單不能按時交付,影響企業信譽,這樣的轉移又有什么意義?”這位老總慨嘆道。在筆者看來,柬埔寨的勞資沖突絕非一朝一夕之事,自去年下半年開始,制衣工人與企業雇主間的一場薪資“漲與不漲”的拉鋸戰就日漸升溫,如今的罷工行為也不過是利益雙方協調無果的惡性發酵。
不僅僅是柬埔寨,東南亞那些被奉為”投資轉移熱土”的國家都各存利弊。在孟加拉國,生產建筑安全的隱患已經引起國際勞工組織的注意,一些集約型的成衣大樓,幾乎每兩個月就要接受發達國家勞工權益機構的檢查。在緬甸,基礎設施落后,緊張而落后的電力供應無法保證工廠每臺設備的全天候運轉。再看越南,盡管制衣廠的車縫效率較高,但由于國內原輔料生產僅能滿足紡織行業30%的生產需求,因此進口的原料成不可忽視的成本支出。
其實,如何衡量投資國家的利與弊,如何尋找到最優的投資目的地,這與企業自身的特點和投資導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即生產導向型或資源導向型。認為,服裝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屬于生產導向型。這種投資適合在緬甸、孟加拉國進行。而針對紡織廠的投資一般都是資源導向型,從生產角度來看,則需要考慮當地的原材料采購是否便利。當然,在這方面最有發言權的應當屬已經“走出去”的過來人。臺灣旭榮集團在越南、柬埔寨都建有制衣工廠,目前公司的成衣產能已達到400萬件/月。在集團執行董事黃冠華看來,除了前期的投資評估外,將企業管理方式與當地文化相融合更考驗企業經營者的智慧。在這一點上,黃冠華的一些因地制宜的管理經驗倒是值得參考:“我在非洲經營工廠時,會聘請牧師作為管理層參與員工管理,通過定期禱告使員工在工作時保持心態平和。”
毋庸置疑,無論是在哪兒投資,都存在一定風險,比如生產管理規定、外匯規定及工會法等等,這些都需要企業認真研究。有必要的話,還可以聘請專業的咨詢公司,對投資意向地的人口數量、水電成本、土地歸屬權、勞動成本等問題進行綜合評估。再看如何選擇“走出去”目的地一題,認為,套用1句過來人的話最恰當:沒有最好,只有相對較適合。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