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當下紡織行業持續低迷,但全球規模最大的棉紡織生產商——魏橋紡織(02698.HK),似乎還是交出1份亮麗的半年度成績單。
截至今年6月30日,魏橋紡織母公司股東應占凈利潤較去年同期大幅上升約392.6%,達到2.66億元;毛利較去年同期上升約43.6%,至6.02億元;毛利率約9%,較去年同期上升3.6個百分點。
注意到,在魏橋紡織光鮮的半年報背后,還有著另一重要因素的助推——手握大量棉花進口配額。
近年來,由于國內棉花價格遠高于國際棉價,魏橋紡織享受到巨大的進口棉成本優勢。據估算,今年上半年,棉花進口配額為魏橋紡織節約的生產成本至少達到6億元,這一“補貼”額度遠超魏橋紡織的凈利潤。
大企業能拿到低價的進口棉,中小企業卻仍面臨內外價差帶來的成本負擔。“只有實行針對棉農的直補政策,才能打破現有的棉花產業困境。”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高勇表示,目前主管部門正在研究政策細節,下一步可能會進行試點,1年以后可能推廣。
遠超2.66億元的凈利潤
魏橋紡織對于其上半年盈利大增近4倍的公開解釋是:“除去年同期盈利基數低的原因外,主要是由于本集團單位銷售成本降低使得毛利增加及因煤炭價格下降銷售電力盈利增加,同時期內本集團財務成本減少。”
魏橋紡織主席兼執行董事張紅霞在中期業績發布會上還表示,該公司上半年的存貨周轉期,由去年同期的149天增至210天。主要是因原材料存貨上升,公司主要采用進口棉花,有較長的周轉期,故導致存貨周轉期上升。
就在去年5月份,魏橋紡織的大股東山東魏橋創業集團原料采購供應部科長馬峰曾對媒體表示,公司彼時采購的原料基本上全部是進口棉,幾乎沒有國產棉。
對于紡企來說,要想拿到進口棉,必須申請使用配額。導報記者近日致電魏橋紡織所在的濱州市發改委,其工作人員表示,到目前為止,濱州市的紡織企業今年共獲得棉花配額25.07萬噸。截至今年5月初,國家發改委下達濱州市2013年第3批棉花配額時,濱州市已爭取進口棉配額共計20.69萬噸。
在這些進口棉配額中,魏橋紡織顯然拿下“大頭”。根據濱州市今年第1批配額中魏橋紡織分得約72%的比例推算,魏橋紡織截至今年5月份獲得的棉花進口配額達到15萬噸左右。
進口棉花為何如此受青睞?價格顯然是最重要的原因——國際和國內棉價存在巨大價差。
魏橋紡織在發布的中報中表示,2013年上半年國內外棉花價差有所收窄,但棉花價差仍將在一段時間內存在。2013年1-6月,中國棉花價格A指數平均約20127元/噸,同比下降約1.5%。國際市場Cotlook指數平均約91.35美分/磅,同比下降約4.2%。
據魏橋紡織發布的上述數據計算,今年上半年,國內外棉花價差平均達到7800元/噸左右,即便扣除運輸成本,價差也至少達到4000多元。拿到進口配額的魏橋紡織相當于拿到超過6億元的“補貼”,這遠高于其2.66億元的凈利潤。
“調整政府在棉業的定位”
我國棉花價格與國外一直存在較大的價差。前兩年,由于國際經濟環境不景氣,下游需求疲軟,國際棉價持續下跌,國內由于收儲政策托底,國內外棉價最高時相差6000元/噸。
為限制棉花進口對國內市場的沖擊,2004年以來國家規定棉花進口需要配額。配額的分配,由國家發改委指揮操作。
棉花占紡織企業總成本的7成左右。對于紡企來說,能否拿到棉花進口配額,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產成本。為減輕國內高棉價對紡企的壓力,今年我國實施紡織企業購買國儲棉的同時搭配一定量的進口棉配額。
“這個政策主要是為鼓勵紡織企業使用國儲棉花,分配進口棉帶有獎勵的性質,”德州棉花協會副秘書長馬俊凱表示,“像魏橋紡織等企業,還是直接從國家發改委申請配額,跟國儲棉拋售并不掛鉤。”與魏橋紡織因原材料成本低而大幅盈利不同,國內中小紡織企業卻在水火中掙扎。工信部發布的《關于2013年上半年工業經濟運行報告》顯示,受國內外棉花價差過大的影響,紡織行業中已出現小企業停產、限產增多的情況。
“中國延續3年的收儲政策在起到穩定棉價等效用的同時,也產生種種扭曲和弊端。其中尤以收儲造成國內外價差過大、產業鏈下游受損以及封閉的收儲體系與市場脫節遭人詬病。”英國路透社此前發自北京的報道如此寫道。
上述報道稱,“雖市場對沿用收儲還是采取直接補貼的做法爭論頗多,但1個根本性問題是:如何調整政府在棉花產業中的定位,發揮保障市場公平的作用,而不是繼續以天量的收儲托市。”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