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褲集群之爭儼然愈演愈烈。
從一枝獨秀的廣東女褲,到近年來名聲大噪的鄭州女褲,再到大有后起之勢的株洲、西柳、重慶等產業集群。各產業集群對女褲的聚焦,使得女褲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
“服裝行業一直都有褲業集群的說法,而中國褲業在發展中也力推集群。”中國褲業企業家理事會副會長、重慶天冕褲業董事長張黔渝說道。
中國褲業的集群化業態,除了同服裝行業越來越強調專業化的競爭相關外,也同“單一品類很難做出強勢品牌”的行業現實不無相關。
對此,越來越多的集群開始將女褲作為其進軍市場的掘金點。但隨著女褲集群發展日盛,中國女褲到底應該看哪里?
褲都之爭
“中國女褲的第一集群一定是廣東。即便這幾年各地也涌現出許多新的女褲集群,但廣東女褲的龍頭地位至今未能被撼動。”張黔渝告訴記者。
而造就廣東女褲優勢地位的原因,首先要歸因于廣州優勢的地理位置。
“作為中國開放較早的城市,加上毗鄰香港,使廣東一直都是中國服飾潮流的發源地。這種對時尚的敏銳度也傳導至廣東女褲的產品上。”在張黔渝看來,廣東女褲在時尚度方面,有著絕對的優勢。
對于這一優勢,廣州卓仕龍女褲總經理李陽也頗有自信,他對記者說道:“廣東女褲在產品的設計研發上有著絕對的優勢。廣東本地的企業非常關注歐美潮流,在產品的開發上也同國際趨勢相接軌。所以,跟其他女褲集群相比,廣東女褲的時尚度至少要比鄭州女褲快兩拍。”
與此同時,在《中國褲業》秘書長賀榮看來,其他地方要復制廣東模式也并非易事。
“女褲加工所需輔料的很大一部分都來自廣東。與此同時,廣東豐富的人才資源也讓其他產業集群難以望其項背。”賀榮告訴記者,廣東完善的產業鏈也是其他地方不可比擬的。
對此,河南女褲選擇以抱團的形勢突圍,“中國女褲看鄭州”的口號也表明了河南在女褲市場進軍的決心。
“河南是在2003年抓住女褲商機的。當時全國正值非典時期,限制人員流動,河南企業便花高薪留住本地的設計人才。”賀榮認為,正是這一舉措,為河南女褲未來的突飛猛進提供了堅實的人才后盾。
而河南女褲真正在全國名聲大噪則是在2005年。
2005年,河南12家女褲企業聯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新聞發布會。同年,河南女褲代表企業夢舒雅斥資500萬元參展CHIC(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
“如果沒有這一系列的宣傳舉措,現在‘中國女褲看鄭州’的口號,是很難在業界獲得認可的。”賀榮說道。
而河南女褲企業這一系列大舉措的背后,依托的則是當地政府的支持。
“河南政府很早就將女褲產業作為當地第6大支柱產業來發展,對此,政府在女褲企業的發展上也給予了很大的支持。”賀榮告訴記者,為支持河南女褲發展,當地政府除批復省內22家服裝協會3000萬元的資金申請外,還對參展服裝企業給予70%的資金補助。這在其他地方則是很難想象的。
正是看到政府支持對產業發展所產生的巨大助力,也使得其他集群逐漸開始復制這一模式,重慶就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集群。
“重慶政府近年來對本地女褲產業的支持力度也非常大。”張黔渝告訴記者,政府除了給企業撥地興建產業園外,也在稅收政策等方面給予企業以支持。
而對于重慶女褲如何走向全國,當地政府也計劃以5~8個優勢品牌來推動重慶女褲集群的影響力。
而對于后起之秀株洲來說,顯然只能更多地依靠自己。
“株洲女褲復制的基本還是廣州的模式。因為是后起之秀,所以沒有太多‘包袱’,在創新方面做得很好,產品也非常時尚。”張黔渝說道。
對此,李陽也深有感觸。“目前,許多株洲企業同廣東的設計工作室都有合作,力求提升產品的時尚度。”
與此同時,有行業人士表示,株洲的企業很注重量的提升,加上株洲女褲價格較低,所以近年來在市場的鋪貨量很大。但這種低價模式的不可持續性,也使株洲女褲的未來陷入迷茫。
市場之爭
陷入迷惘的不只株洲女褲。隨著越來越多的服裝企業開始加入女褲市場,未來女褲怎么走,也成為許多女褲集群必須面對的問題。
“鄭州女褲的單品類發展非常快,在全國走得也很靠前。但在商場渠道的拓展上,我們卻感到越來越多的壓力。”鄭州婭麗達女褲總經理趙孫立告訴記者,目前,許多商場的褲裝專區不斷萎縮。與此同時,隨著一級市場的租金不斷提高,以及人工成本的不斷攀升,導致女褲品牌的單店贏利能力不斷下滑。
與此同時,服裝企業也在不斷侵蝕著單品類女褲企業的市場。
“目前,中國市場40%以上的褲品銷量都是由服裝企業所把持,多集中于服裝品牌的專賣店。”這在張黔渝看來,對女褲企業既是機遇也是挑戰。“40%的份額也意味著褲裝企業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近1年來,整個服裝市場都處于下行階段。對此,女褲企業應爭取發展一線市場。”
其實,女褲企業要改變目前以加盟代理為主,以三四線市場為主要市場的情況并非沒有機會。要進軍一二線市場及拓展商場渠道,就需要企業不斷深耕細分市場,在產品的做精做細上下功夫。但目前,中國女褲企業做的還遠遠不夠。
“中國女褲目前產品同質化非常嚴重,且創新動力不足。”張黔渝告訴記者,女褲作為單品類產品,要做出品牌影響力確實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很多女褲企業目前還都以走量為主,并不注重設計研發投入。
對此現象,就有行業的資深人士告訴記者:“中國許多女褲集群的帝王情結都很重,做出一點成績之后,就開始停止創新。”但對于女褲行業的這種現象,他也表示理解,很多企業有自己固有的營銷渠道,這些渠道和消費受眾有自己固定風格的貨品需求。對此,如果貿然進行創新,就意味著企業要打碎自己原有的營業額,可能會暫時失去原有的消費者。“陣痛創新有風險,這也是企業在創新上的顧慮所在。”
但產品轉型又是女褲企業迫切需要面臨的問題。畢竟,面對不斷升級的消費趨勢,單品類女褲企業如果沒有細分、精確的產品定位,便很難在未來市場找到自己的位置。
轉型之爭
對于單品類的發展之困,婭麗達很早就意識到了,并且也力求改變。
“單品類要做出影響力難度真的很大,因此,許多以單品類起家的企業最終都轉向系列化發展。”趙孫立告訴記者,哥弟、九牧王這些企業都是以褲品起家,系列化已經成為單品類企業未來發展的重要出路。
“從去年秋季開始,我們就逐漸調整產品結構,向系列化發展。”趙孫立告訴記者,在上衣方面,婭麗達就同韓國設計師展開合作,力求在品類豐富之后,為自己進軍商場渠道掃除障礙。
但由單品類轉系列化的發展也并非易事,如何在豐富品類的同時不喪失原有的優勢,是企業首先要面對的問題。
“在上衣的定位上,我們采用以褲品原有消費者為目標受眾的操作模式。”趙孫立說道,這樣的操作模式,正是為了保證企業在拓展品類時,仍葆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但也并非所有的人都看好系列化的未來,在李陽看來,上裝和下裝在產品設計、供應鏈甚至終端渠道等方面可能是有完全不同的操作模式,一般企業很難兼顧好兩者。并且,單品類也并非沒有前途。
對此,張黔渝也深表認同:“企業在運作品牌時有兩種運作手法,一是大而全,二是小而精。單品類做得好,也有自己的存活空間。”
張黔渝告訴記者,之前在歐洲考察期間,他發現歐洲有很多單品類的品牌店。“我看到有一個200多平方米的襯衫店,里邊只賣男士襯衫,有各種材質、款式。所以,單品類做不好并非模式問題,而是企業在產品或者運營上沒有做到位。”
對于中國女褲的未來,張黔渝認為,“集群、企業要在全國做出品牌,一定離不開廣東企業的產品創新精神、鄭州企業的品牌意識以及像鄭州地區政府的支持力度。”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