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綸作為政策扶持的重點產業化特種纖維材料,新鄉化纖1.2萬噸氨綸項目上馬對提升其贏利與抗風險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從目前國內氨綸四大上市公司股價來看,泰和新材、華峰氨綸、友利控股豪氣沖天,唯有新鄉化纖稍遜一籌。究其原因,氨綸業務所占份額有限難辭其咎,公司年產2萬噸粘膠短絲生產線7月26日登入工信部2013年淘汰落后產能名單更是雪上加霜。
盡管新鄉化纖第一時間公告澄清,淘汰部分僅占公司年總生產能力10%、占粘膠短絲年生產能力15%、占年公司銷售收入7%,根據目前粘膠短纖市場狀況對公司業績影響不大,但因在2012年淘汰落后產能名單中曾出現新鄉市白鷺化纖集團有限公司,同一控股集團兩次上榜的厄運無論如何躲不過去。
此次工信部淘汰落后產能名單共涉及19個行業的19家上市公司,紡織行業除了新鄉化纖榜上有名,還有號稱“躺著中槍”的浪莎股份。公司方面表示,名單中的浙江浪莎針織有限公司為控股股東浪莎集團下屬企業,主要經營襪子、包紗等產品的制造與銷售,與上市公司浪莎股份只是同一實質人控制企業的關聯方,此番淘汰印染產能1750萬米對公司并無影響。
然而上市公司方面的辯白并不能阻止投資者的疑惑,關乎投資者利益的上市公司對于負面信息的抵觸并不能一筆勾銷,表面聲稱不受影響卻暗自受傷都在預料之中。對于那些“淘汰不起”的實體企業更不曉得有多少看不見的地方可能滋生“貓膩”,起先各地不少企業聽說關閉或淘汰部分落后生產線將得到不菲補貼而踴躍申報,但最后得知由于財政資金有限,傳言的補貼最高不過百萬元,最低只有幾萬元,而替換設備所需的費用遠不止于此。凡此種種,當我們第四年看到工信部淘汰落后產能名單時不禁發出疑問:
時間差從何而來?一邊是工信部要求相關公司力爭9月底前完成任務,一邊是近8成上市公司表示任務早在數月前甚至去年就已完成,新鄉化纖舉證的最早記錄就是4月16日召開的第七屆二十次董事會審議議案。時間差的存在要么反映了環保監控的滯后,要么疑似地方政府李代桃僵,最后淪為一場數字游戲。
投資指引由誰完成?涉及產能淘汰的某上市公司股吧的一則帖子引發高轉載,大概意思是:“如果有人說你家電視是8年前的高能耗產品應該淘汰買個新的,你會怎么想?如果這是商家宣傳可以一笑置之,但如果這是有關部門認真要求你必須買新的,你又做何感想?”多數點評以為,是否需要淘汰某樣東西終究要市場說了算,比如拿出一個環保指標,大小企業同樣標準,為了跨過苛刻的指標門檻,可能必須進行大手筆投資,估算后企業認為不劃算的話肯定自動出局。
控制產能緣何失效?所謂“過剩產能”是一個相對概念,其欲蓋彌彰的流動性在業內諱莫如深。從典型類型來看,隨產業轉移向中西部“傾泄型流動”顯然最不合理;由企業并購重組代替關停退出構成的“共享型流動”弊端也非常明顯,眼下我國淘汰落后產能主要為行業集中度服務,并沒有從排出物的配套產業消化角度作規定,以致出現越淘汰越過剩的怪圈。
目前最被推崇的流動思路是“邊堵邊疏”。專家認為,中國有必要轉變淘汰落后產能只抓生產端產量的傳統思維,轉而考慮從生產端下游再造一個循環配套產業,用零排放思維指導高效率增長,而非像現在這樣粗暴地攆走了事。 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