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傳統優勢 突出地域特色
在2013年夏季長絲織造中小企業實地調研中,江蘇盛澤、浙江長興、浙江王江涇三個產業集群在織造生產、銷售,產業布局等方面都出現新的情況,同時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三個產業集群傳承優勢,在當下的復雜形勢下越來越顯現出各自的地域特色。 盛澤:重視產業時尚開發 衣被天下的盛澤,真絲綢年產量最高峰可達3600萬米,如今該地區真絲綢的年產量僅有500萬米?;w長絲織造產業經過多年發展,已實實在在地成長為盛澤的支持產業。放眼全國,盛澤的長絲織造產業水平處于領先地位。從織造到印染、后整理,再到市場貿易,當地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上下游產業聯系緊密。目前盛澤地區年產化纖長絲機織物超過百億米,織機總量近10萬臺。 政府在支持當地紡織企業大力發展的同時,積極幫助企業做好銷售。東方絲綢市場聞名天下,會展中心即將完工。此外,盛澤鎮政府還積極引導企業重視產品開發,鼓勵企業自主研發新產品,并對在行業內獲獎的面料設計方案給予鼓勵。盛澤的織造企業在仿真絲面料、特色產品的開發上正走上引領化纖長絲織造產業時尚開發之路。 盛澤的紡織業可謂蒸蒸日上,唯一不足也是政府難以解決的是用地問題,以及印染企業規模限制問題。這將成為今后對盛澤發展的長期考驗。 長興:改堵為疏創新管理模式 長興的噴水織造產業起步晚、起點低。在政府的鼓勵和引導下,此前長興的一些地區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噴水織機,少則10余臺,多則100臺~200臺,盡管仍屬家庭作坊式生產,但近年來整體規模呈不斷擴大的趨勢。截至2012年,長興地區噴水織機總量已達69800臺。此外,在政府引導下,經編產能也初具規模。 近年來,長興縣政府為保護太湖水域,對該地區實施了有效的管理措施。由于當地多以家庭作坊起家,擁有織機并不多,生產主要依靠外包織機。以水口鄉為例,為了解決工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水口鄉政府通過引導和適當的行政手段,建立了兩個織機聚集地和一個污水處理廠,將家庭作坊式的織機全部集中在聚集地(其中一個聚集地有960臺噴水織機),集中供水,集中污水處理,實現了水口鄉噴水織機污水的零排放和中水回用。該污水處理廠成本7.5萬元/月(僅電費6萬元/月),處理污水能力1萬噸/天,企業只需繳納200元/(臺·月)的污水處理費用。這種管理模式,雖然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租地費和污水處理費),但有效解決了個體企業噴水織機的污水排放問題。 政府通過疏導的方法,為當地織造產業發展找到出路,改變了以往以“堵”和“關閉企業”等行政強制手段管理行業的做法,引導家庭作坊式走向有組織、有方向地發展,為行業管理、產業升級和改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和成功的范例。 此外,由于當地政府對噴水織機有一定的限制,并引導企業增加經編機。市場好時,一些有實力的企業購買了德國的KARLMAYER經編機。但由于長興的企業對經編產品市場研究不深,產品開發力度有限,規模擴張速度過快,導致目前產生大量經編面料的庫存積壓。 王江涇:產業發展受限 王江涇地區的紡織產業經過多年的調整與發展,已形成從原料、織布到印染、后整理的相對完整的產業鏈。紡織產業已經發展到一定的規模,且南方紡織城成為本地區獨特的市場優勢。本次調研的企業中,80%以上由原來的小作坊發展擴大而來,織機臺數在100臺~200臺。不到20%的企業發展規模較大,擁有織機總數在300臺~700臺。由于紡織產業存在用地多、能耗大、污染嚴重、效益低等問題,王江涇鎮政府限制噴水織機的數量。企業在夾縫中求發展,很多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已經搬離王江涇地區。 王江涇地區有很多家族式企業由作坊發展而來,家企不分,缺乏專業管理人員,無產品研發隊伍,銷售渠道簡單,營銷機制不靈活,盲目跟隨市場,產品以來料加工、來樣仿制為主,品種單一,抗風險能力差。只有少部分企業擁有自己的研發隊伍,重視人才建設,視開發新產品和新技術為生命力,在市場行情不好的情況下受沖擊較小,仍然有較大的利潤空間。 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