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面包”賤過“面粉”
來自紡織行業的消息,連日來,國內棉花與進口棉花的價格差維持在3000-5000元/噸之間,最高時達到6000元/噸。棉花價格的內外倒掛和收儲制度,一方面使紡織企業的生產意愿大大下降,另一方面也使棉花期貨變成無貨可交易的“燙手山芋”。 內外差價高達6000元/噸 和泉州紡織服裝業界交流,聽到最多的是當前棉花價格的高企,導致紡織業出現“面包”賤過“面粉”的現象。 據最新消息,2013年7月9日,中國棉花價格指數19277元/噸。自2012年年底以來,中國棉花價格指數基本維持在19000-20000元/噸之間。 與此同時,進口棉的中國主港報價整體下調。特別是最近一周,伴隨著儲備棉出庫銷售繼續增加和ICE(洲際交易收費)價格有所上漲,國內的紡織廠重點采購儲備棉,港口外棉和遠期外棉的銷售行情繼續保持清淡。據近2日的行情,國際棉花的一般貿易港口提貨價格在15000-16000元/噸之間。 相比之下,國內國際棉花價格的差價仍在3000-5000元/噸之間。據了解到,自2012年年底以來國內外棉花價格倒掛最大幅度達到6000元/噸。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高勇說,國內外約6000元/噸的棉花差價是影響紡織行業運行的重要因素。 紡織業壓力難根本好轉 對此,泉州市紡織服裝商會秘書長施正植認為,國際市場需求低迷、國內外棉價倒掛以及勞動力成本上升,是影響紡織行業運行發展的三大因素,其中,國內外棉價倒掛的影響最為突出。 一紡織企業負責人說,自去年以來,國家為保護棉農利益,以20400元/噸的收儲價收購棉花,而此間國際棉價持續走低,造成國內外棉價倒掛嚴重。“國家對進口棉花又實行嚴格的配額制。進口棉紗比國內棉花還便宜,令企業不堪重負。”這位負責人算一筆賬:假設生產1噸棉紗要1.2噸棉花,棉花成本2.2萬元,再加上人工、能源、運輸等成本,紡1噸棉紗的總成本不低于2.8萬元;棉紗售價根據國際棉價而定,約2.6萬元/噸,這意味著紡織企業每生產1噸棉紗,將虧損2000元。 據了解,棉花原料成本占到棉紗成本的70%以上,國內棉花價格居高不下,進一步壓縮紡織業的利潤。正因為如此,個別棉紡企業不愿意從事生產活動,甚至直接進口棉紗,再倒賣給下游紡織面料或服裝企業。 “政府應該進一步完善收儲棉政策,破解棉花原料供應靠計劃、紡織行業過度競爭靠市場的雙軌制問題,切實為棉紡企業減負。”施正植表示。業界人士預計,2013年棉花價格倒掛的問題可能依然嚴重,加上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紡織行業所面臨的壓力很難發生根本好轉。 棉花期貨或成“燙手山芋” 作為國內商品期貨市場上曾經的明星品種,棉花期貨近1個多月來漸成雞肋,業界持倉量銳減,成交低迷。 錦泰期貨分析師王楠表示,除近期鄭商所提高棉花保證金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現行的棉花收儲制度破壞棉花貿易生態,導致棉花期貨價格難漲難跌,市場交易活力下降。 業界人士說,2010-2011年間,棉花是鄭商所絕對的明星品種,每日平均持倉量一度保持在30-40萬手之間,2011年5月10日,鄭棉09合約更是創下日交易320萬手的天量;到2013年7月9日,鄭商所棉花期貨的成交總量僅32398手,持倉量則降至-8197手。 據了解,由于90%的現貨棉花資源通過收儲進入國庫系統,市面上可用于期貨交割的棉花資源十分有限,國內棉花期貨跟棉花現貨已嚴重脫節。棉花期貨交易量大幅縮水的根本原因在于收儲政策破壞棉花貿易的市場生態,使得棉花市場交易也面臨極大的困境,棉花期貨成投資者手中的“燙手山芋”。 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