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業國際競爭力減弱問題不容忽視
“纖維結構調整仍有不小空間,但目前過大的國內外棉價差也對紡織行業的競爭力產生了重大影響,以棉紡為主的紡織中小企業困難尤為突出。”6月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朱宏任在2013中國國際棉紡織會議暨中國國際紡織原料市場會上表示,紡織業需進一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對紡織至關重要的國際市場需求形勢也較上年有所改善。數據顯示,紡織國際訂單指數持續增長,出口規模有所擴大。前4個月,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為825.35億美元,同比增長16.24%。其中,服裝出口快于紡織品,服裝出口額達482.71億美元,同比增長19.87%。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信息統計部處長劉欣表示,服裝出口增長主要來自于價格拉動,從數據來看,前4月服裝出口價格提升11.83%,服裝出口數量提升7.19%。這與一季度中經服裝產業景氣指數的表現基本一致:一季度,服裝行業生產者出廠價格較上年同期上漲1.3%。服裝市場需求的持續回暖,有望使行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企穩回升,勞動力成本以及上游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也將逐漸傳導至下游。 盡管目前行業的生產、出口、內銷等指標處于平穩上升區間,但整個行業國際競爭力日趨減弱的問題卻不容忽視。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高勇說,盡管2009年我國紡織出口接近10%的負增長,但在國際市場的占有率卻提高了3%到4%,紡織的國際市場份額大大擴展。與此相反,2011年下半年以來,我們在主要市場的占有率都略有下降,導致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原材料的制約,尤其是棉花內外價差的居高不下,給紡織企業帶來了沉重的壓力。 “雖然今年國內外棉價差有所縮小,但目前來看,國內外價差很有可能長期存在,抵御原料成本壓力或許要打‘持久戰’。”參加中國國際紡織原料市場會議的企業代表表示,提高附加值是行業指向,也是企業近些年轉型升級的主要途徑,但高附加值的訂單需要高品質的棉作原料支撐,目前的現狀則是企業大多拿不到好棉,尤其是中小棉紡企業,時刻面臨停產關廠的窘境。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表示,對于纖維加工產業來說,高品質原料的穩定、合理供應是行業實現平穩健康發展的根基。當前比較突出的問題,一是國內棉花種植效率過低,種植成本及市場價格過高,品質逐年下降,不能很好滿足紡織企業需要,國內的棉花總量及單產優勢難以為下游加工產業鏈創造市場競爭優勢。二是棉花收儲管理措施未能充分結合國內外市場供需形勢,造成國內棉價持續大幅高于國際市場,紡織企業市場競爭力嚴重受損。再加上化纖仿真技術、廢舊纖維再生利用技術等仍需加強研發攻關,短期內還難以緩解纖維供給短缺矛盾。 面對當前紡織行業中出現的棉制品國際市場份額下降、企業減產停產、效益下滑等問題,業內專家指出,產業鏈上游原料供給管理體制與下游市場競爭機制嚴重不對接是問題根源,在鼓勵企業持續創新、加快調整的同時,也需盡快有效解決原料供給難題,保障行業平穩發展、順利轉型。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