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企業向外走!向西走?
近幾個月,屢屢聽聞有紡織服裝企業赴東南亞考察投資環境。無論是企業自發,還是行業機構組織,東南亞“走一遭”的熱情愈發高漲。前不久帶隊考察印度和斯里蘭卡的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秘書長張錫安對此深有感觸,除此之外,他對產業轉移的另一番憂慮也引發了筆者的思考。 從當年鹿王在馬達加斯加建廠,到紅豆在柬埔寨建立西哈努克工業園區,紡織服裝企業向外轉移的步伐從未停歇。但在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大軍中,真正“走出去”的仍然屈指可數。多數企業還在權衡利弊:“在國外投資要了解當地的法律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情況,水深水淺難以估量。”這是尚未在外投資的企業心聲。東南亞國家的成本優勢毋庸置疑,但在勞動密集型的紡織服裝業,要對勞動力成本和勞動效率做乘法,而并不能僅僅考慮人工成本。即便敲定赴外投資,時有發生的罷工,最低薪資的上調又考驗著企業的應對能力。在張錫安看來,產業向外轉移會否造成國內“產業空心化”是更深層次的憂慮。所謂“產業空心化”,是指以制造業為中心的物質生產和資本,大量地迅速地轉移到國外,使物質生產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明顯下降,造成國內物質生產與非物質生產之間的比例關系嚴重失衡。印度業者明確指出,希望從中國的產業調整中尋求機遇,承接印染、紗線等較低附加值產品的貿易份額。盡管目前,中國紡織服裝出口占全球的貿易比重約為36%,而印度只有4%,但在未來10年中,兩國間的份額差距會縮減多少?與此同時,我國中低端產能的轉移能否與國內產業轉型升級步調相一致,這些都是未知數。 如此看來,最優選擇莫過于向國內中西部轉移,既能保持產業實力,又能實現生產成本的降低。那么,一些東部企業在為何不考慮在國內進行轉移呢?前兩年,上海的企業要轉移產能,最先想到的就是安徽、江蘇等地,但即便生產地點毗鄰,人文環境差異、水電供應的不穩定又讓這些企業撓頭。真正開始進行生產了,有可能第一單按時完成,第二單就開始拖延交期。上海一家老牌國營外貿企業在近20年間關閉了40余家國內工廠,如今在孟加拉國設立了3個加工點。他坦言這是不得已而為之,如果可以選擇,他更希望政府能為國內轉移營造良好的生產環境與政策支持,在國內進行生產。 在泰國,由于泰銖大幅升值等因素,服裝企業面臨生產壓力。目前,已有10家大型服裝公司在鄰國35個地方擴張生產基地,這些國家包括中國、越南、柬埔寨、老撾和印度尼西亞。為幫助紡織服裝業發展,穩固產業實力,泰國政府提出“時尚泰絲”推廣計劃,此外還將法人所得稅率從30%降為20%,以期降低服裝業生產成本。雖然現在還未能看出泰國“產業挽留大計”的成效,但政府層面給予的支持,或許能讓服裝企業獲得喘息機會?!?/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