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纖掘金產業用
——2013中國(同里)產業用纖維技術與市場論壇側記
5月27日,2013中國(同里)產業用纖維技術與市場論壇在江蘇同里召開,再次引發了化纖行業對于產業用紡織品市場的關注。在化纖行業加快轉型的發展階段,如何踐行差異化發展路線,增加化纖產品附加值,一直是企業關注的焦點。就產業用紡織品這塊沃土,化纖行業如何精耕細作,分享發展的果實,在論壇中得到了與會嘉賓的廣泛熱議。
上下聯合發展把握趨勢走向
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與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共同主辦此次會議,旨在建立產業鏈一體化的發展平臺。該平臺的建立,背后有著眾多企業的訴求。一家生產滌綸工業絲的企業向記者表示,該公司產品出口世界多個國家,在歐美高端市場也有自己的客戶,但是國內下游客戶卻對他們的產品持謹慎懷疑的態度。而產業用紡織品企業在不清楚國內化纖發展的情況下,抱怨進口國外纖維成本太高。針對這種情況,化纖協會滌綸工業絲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王偉川認為,上下游發展不同步、交流不暢會減緩整個產業鏈的發展進程。兩者的溝通與合作,才能加快各自領域的突破。
在兩個領域的合作模式上,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副會長趙向東說,通過互相交流,兩個領域能找準切入口。由于產業用紡織品的領域比較廣泛,上下游共同探索合適的發展模式還需要對接企業的努力。王偉川總結實際經驗認為,在滌綸工業絲與產業用紡織品企業的合作中,上游引導下游的發展模式實行起來有些困難。而下游提出需求,上游配合研發與改進的案例不少。這種合作模式更有市場和前景。
上下游聯合發展不限于上游為下游提供適合的產品,更重要的是在于把握各自的發展趨勢。上游了解下游趨勢走向,可以知道未來市場所在,避免重復生產與盲目擴能,而且企業還能夠敏銳抓住商機,實現創新發展;下游了解上游發展進程和潛力所在,可以有的放矢相應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擴大產品的品種,而且還能率先使用新材料,或降低成本或擁有新功能,從而增加產品的賣點和優勢。以土工布行業為例。據山東天鼎豐非織造布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姜瑞明介紹,土工布領域最多使用的纖維是聚酯(PET)和聚丙烯(PP)。而目前隨著對土工布性能要求的提高,聚丙烯纖維的用量增加。上游企業應注意到這一信號,適時調整生產。此外,在簾子布產業中,江蘇駿馬化纖股份有限公司有關人士表示,他們根據國家制定的輪胎產業政策,大力研發適合高性能子午線輪胎的簾子布。目前已經研究開發了高強高模共聚改性MXD6/芳綸復合工業絲。這種工業絲相對傳統滌綸工業絲,具有高強度、高模量和高熱穩定性,而且相對于芳綸工業絲,能大大降低成本。
調整產品結構瞄準高端市場
產業用紡織品市場前景被上游纖維企業寄予厚望,而產業用紡織品“廣泛應用與無限替代”的愿景在現實面前還有些“一廂情愿”。李陵申介紹,目前產業用紡織品的市場領域拓展顯得乏力,新應用領域增量投入和開發緩慢。
新領域的開拓非一朝一夕,然而已有的成熟產業是否已經飽和呢?以橡膠輪胎為例,我國輪胎全球產量第一,然而中高檔的汽車身上卻鮮見中國輪胎身影,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內大量輪胎和簾子布采用低端原料制造,并未受到國外汽車制造商和輪胎商的認可。中國橡膠工業協會骨架材料專業委員會高工楊青說,輪胎產業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依賴進口的局面長久以來未能打破。國內企業集中于低端領域的競爭,高端領域還少有進入。
由此看來,該市場還遠未飽和,激烈競爭只是集中在低端領域。產品結構調整還將釋放巨大市場,并將帶動上游原料發展。而事實是,上游纖維原料以及簾子布產業如果不能突破,技術如果不能達到國際標準的相關要求,成本不能降低,下游也就難以獲得突破。纖維、簾子布、輪胎這條產業鏈上,國內低端產品和傳統產品都已經過剩,尋求突破只能靠技術升級和產品的提升。江蘇駿馬化纖股份有限公司顧曉華博士認為,目前輪胎技術更新及產品結構調整對骨架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骨架材料的更新換代,要求強度更高、更加輕量化、更長使用壽命等,如亟待開發的新型聚酯纖維PEN、芳綸簾子布等滿足高性能纖維簾子布的市場需求,同時,也推動了傳統的聚酯簾子布質量和性能的提升。
產品結構調整包括升級產品質量,也包括差異化的發展方向。以滌綸工業絲為例,近年來,滌綸工業絲處于慣性能產擴張中,行業競爭激烈可想而知。無錫太極、浙江尤夫等多家企業表示要審慎投產。一家企業代表甚至直呼“這里已經不是藍海,而是紅海”。提高產品品質,發展差異化產品成為行業的共識。
加大研發力度探索更多領域
在國內工業出現大面積常規產品產能過剩時,企業手握資本尋找投資領域的心態顯得有些茫然。在紡織領域,產業用紡織品目前受內需拉動明顯,行業整體運行良好。更多企業的目光聚焦在了產業用紡織品行業身上。這點也得到了李陵申的證實。近來向他咨詢投產的企業不少?;w產業也有意識地關注該領域的發展,并積極參與其中。記者了解到,過濾用紡織品在國家環保產業蓬勃發展的帶動下快速發展。隨著過濾袋等產品的升級換代,特種纖維聚四氟乙烯纖維(PTFE)、聚酰亞胺纖維(PI)的需求正在加大,一些新型化纖企業加大開發力度,不斷降低纖維成本,試圖抓住這一發展機遇。
綜觀全球經濟的發展,目前世界高新技術浪潮都把發展新材料作為重要內容。以纖維為原料的新材料正在被市場認同和接受。碳纖維、玻璃纖維等復合材料正在走入普通消費者的生活。以手機和電腦為例,高端品牌選用碳纖維經編復合材料制作的外殼受到消費者的追捧。這對于纖維企業來說,又有了巨大的市場。然而,如何降低材料成本,開發適合特定產品的纖維系列正成為企業思考的課題。有專家指出,下游企業限于對上游技術認知的局限,視野更為狹窄,在領域拓展方面比較保守。上游企業主動了解下游市場發展動向,并突破行業局限,主動聯系下游企業合作,是拓寬原料應用的一種方式。我國滌綸產能的迅速擴張也受益于化纖企業找到了更多的應用領域。不斷改性與提升,針對各個市場分別研發,細化品種與技術,使得產業越做越大。
化纖企業在轉型升級的浪潮中,加大科技投入,改造傳統工藝,積極開發新產品和新品種已經成為行業共識,而建立一體化的研發平臺,提供全方位的解決方案則對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單一的生產商變身集生產與服務于一體的新型企業,會為企業的發展帶來更多的主動性與競爭力。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