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棉紡企業生存空間被收窄
5月份,中國進出口總值2.15萬億元人民幣(折合3451.1億美元),增長0.4%,出口1.14萬億元人民幣(折合1827.7億美元),增長1%;而3月出口同比增長10%,進口增長14.1%,4月份出口同比增長14.7%,進口增長16.8;與5月份的進出口數據形成鮮明的對比,一方面說明我國進出口數據存在相當大的“水份”,擠干比較困難,像廣東省某些縣級市虛報GDP一樣;另一方面紡織品服裝例年來都是出口創匯大戶、創匯支柱產業,有些國營、集體制棉紡織企業創匯是硬性指標,同時出口是考核企業經營情況、生產情況的重要依據,因此存在虧本賺吆喝的現象非常普遍,假出口,“香港游”或“港口游”等政治任務,騙退稅的情況比比皆是。 那么下游棉紡織企業的真實情況如何?筆者認為棉紡織協會朱北娜會長的結論很符合且有代表性“大企業主要是得益于有配額,使得我們的大企業還能夠維持下去;中小企業相對比較困難,尤其小企業沒有配額,看政府給什么樣的資源,買什么樣的棉花。”“小企業關停應該靠市場而不是目前的現行政策逼迫他們關門或者停產,我覺得這不太符合市場的規律”。 一、中小棉紡廠產業升級的路不好走。產業升級,基本都是圍繞上新設備,紡高支紗,C40S及以上,但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受金融危機下訂單的大幅下滑,高支紗、高支高密坯布出口遭遇瓶頸;或大量使用化纖,如滌綸、粘膠短纖,氨綸以及竹纖維、差別化纖維等紡紗,短期利潤和產銷形勢比較好,但由于小品種訂單數量有限,產能與訂單的矛盾已經凸現;或拉長中下游產業鏈,但無論向上游軋花廠還是下游織布、服裝產業鏈延長對于中小棉紡廠而言都有困難,很多到新疆包廠收購加工皮棉的棉紡廠成本都比市場現貨銷售價高。 二、中小棉紡廠“東錠西移”或海外設廠的路也難走通。從國內普通技術工人、農民工的工資待遇來看,無論西北、西南還是東北地區雇傭工人的費用已基本同沿海、北上平廣相差不大,而且還要考慮到技術工人的熟練程度、信仰及工作狀態等等,新疆地區設廠的紡紗成本并不比內地地區低,再考慮運輸出疆,所謂的“東錠西移、騰籠換鳥”基本沒有多大意義;至于到海外設廠,一方面中小棉紡廠資金相對緊張,再將投資國政治因素、隱性成本以及職工素質等考慮在內,小企業敢于或有底氣走出去的少之又少。 三、棉花進口配額的設置和過高的發放“門檻”加速中小企業的減停產和倒閉。相對于5萬錠及以上的棉紡織企業,無論1%關稅內進口棉花配額還是滑準稅、加工貿易進口配額都與小紡紗廠沒有關系,大廠可以通過進口配額采購低價外棉來降低棉花等原料成本,雖然相比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紡紗廠原料成本仍處于明顯弱勢,但相對于國內小棉紡企業而言卻處于強勢。由于低于5萬錠規模的紡企即使競拍了國儲棉也拿不到配額,因此委托大中企業廠家代拍,以大企業的名頭分得配額中的一杯羹,據了解,目前代拍的市場價一噸在500-600元。不然,即使按競拍成交價來計算,小企業棉花成本也要比大企業高1000元/噸以上。 四、中小棉紡廠在貸款支持、融資渠道和訂單交付能力、接出口單等都處于明顯的劣勢,目前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管理成本、人工費用和稅收政策上的優惠已逐漸消失,占紡織、服裝企業總數80%以上的中小企業被淘汰、被退出只是時間問題,堅守的意義已不大。而且隨印巴、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已逐漸占領低檔棉紗、坯布市場的趨勢下,靠從大企牌發或外貿公司外發訂單活下去的希望越來越小,而內需市場在資金鏈收緊、房產和物價水平高、企業消化收入的前提下可擴大、可提升、可改造的空間也很窄。小棉紡廠早退出惡性競爭是一種“解脫”。 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