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紡織動態>正文
江湖沒有永遠的大哥,市場沒有永遠的王者。這句話恰如其分地印證著西樵面料數十年的發展歷程。
面料名鎮西樵,經歷過“在家里等著客戶上門”的愜意,也走過了“家家爭相推出新面料”的奮發,更遭遇過“訂單越多虧損就越多”的寒流。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們開始認識到“賣布料也是賣文化”。
“西樵面料不是菜市場,我們只做精品店。”西樵鎮副鎮長關海權如此說。如今,在這片風景秀美、人杰地靈的土地上,西樵人唱響了一曲催人奮進的紡織強鎮之歌。
風光 “在家里等著客戶上門”
在西樵民樂村有一座有著上百年的歷史的竇閘———民樂竇。村里面依然活躍著歷代從事紡織行業的人們。在這條叫做“民樂墟”的古街道中,100多年前交易絲織品的老街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村里的老人們還能記得民樂絲織行業專門購買了一只“花尾渡”貨輪,取名為“西樵合眾綢艇”,帶著裝滿絲織品的小艇,浩浩蕩蕩地開往廣州,經廣州向國外出口。這就是西樵歷史上有名的水上絲綢之路。
當時,全國各大紡織聚集地競相發力,但是西樵仍將這種盛況一直持續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千家廠,千家店,萬臺機,億米布”的產銷體系,讓西樵迅速成為全國主要紡織品生產和銷售基地之一。
這段時期,西樵人過著“在家里等著客戶上門的日子”,一些同行紛紛以模仿西樵面料為榮。當時,雖然各地的布料市場逐漸興起,但是本質上卻都是“仿織”。不過,西樵有著數百年面料生產的人文基礎,且臨近港澳,“仿織”也總比他人早一步。模仿的門檻很低,西樵人不得不將一些好的面料鎖在保險柜,以防被人偷偷剪去一塊進行模仿。
轉變 “家家爭相推出新面料”
上世紀90年代之后,“仿織”已經成為歷史,西樵的企業家們開始認識到“不突圍,就只有死路一條。”
轉變從1998年5月開始。西樵組建了當時全國第一家社會化紡織面料技術開發中心“西樵輕紡城布藝制版公司”。1999年底,西樵鎮又投資1.2億元,建成智能化布線的研發大樓“南方技術創新中心”。
“這是一個大覺醒的時代,國內外一些最先進的科研技術開始傳入西樵。”佛山紡織行業協會會長陳樹彬介紹,西樵的企業家們開始將眼光放得更遠,一場以科技引領、帶領行業突圍的精品化戰略革命打響了。2002年,西樵舉行中國(西樵)國際紡織博覽會,頭一次將“數碼紡織”的理念拋出。參展的布料老板們將生產的拿手貨全部擺在顯眼的展位,供客戶挑選。這在當時成了一個具有“革命”意義的事件。
“2000年以后,家家爭相推出新面料。”不少企業家們都說這是一個大覺醒的時代。一方面是企業家們的集體覺醒,一方面是政府部門的傾力扶持。西樵以實施“科技興紡”戰略為切入點,在國內率先探索建立一個創新平臺、產業基地、交易市場、產業鏈條、區域品牌互相支撐、互相促進的紡織產業創新發展的模式。
寒流 “訂單越多虧損就越多”
2008年的金融危機引發了一場席卷全球的經濟寒流。在西樵這個已經榮獲面料名鎮的品牌之都,也不得不面臨新的困境:進入微利競爭時代,訂單越多虧損就越多。
長江商學院院長項兵在第十二屆博鰲論壇上說“許多企業只會打價格戰,弄得自相殘殺,一地雞毛。”這句話形象地闡述了當時全國紡織行業面臨的困境。國外市場嚴重萎縮,內銷市場一時又無法迅速打開,不少企業選擇了薄利多銷的戰略,最終的結局是“大家都很受傷。”
“我們不敢不接單,因為跟客戶的合作關系必須長期維持。但是又不敢多接單,因為開工帶來的成本遠遠超過了銷售帶來的微薄利潤。”陳樹彬介紹,當時全國各地的紡織行業都面臨著重新洗牌的壓力。
“幸好西樵人有注重研發的傳統,而且也多是自有資金,受到金融的沖擊較少,讓我們順利地率先逆市飄紅。”西樵企業家們依靠較敏銳的市場反應度,不斷創新產品,成功走出了金融危機的陰影。
創意 “賣布料同時更是賣文化”
這幾年,西樵人開始了精品化發展的戰略。“布的款式、材料、功能千變萬化,需要不斷地適應市場的變化。”關海權介紹,雖然走出了金融危機的陰影,但是西樵面料依舊沒有放棄走高端精品化戰略的路子,“因為市場永遠都在提出新的要求。”
“沒有看到差距就是最大的差距,我們不能做‘井底之蛙’;沒有看到危機就是最大的危機,我們不能做‘溫水青蛙’。”多年來,西樵鎮政府推動紡織企業家們把科研成果共享,集中政府財政投入,加強與高校的合作,成功走出西樵面料精品化的道路。
未來的發展,西樵最大的優勢在哪里?“西樵面料不是菜市場,我們只做精品店。”西樵鎮副鎮長關海權如此說。“賣布料的同時我們更是在賣文化。”為應對國內外市場不斷提高的新標準,關海權表示西樵面料的研發生產也將這種文化理念融入其中,將低碳、生態的嶺南文化因子織入西樵面料品牌。如今,在這片風景秀美、人杰地靈的土地上,西樵人正唱響一曲催人奮進的紡織強鎮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