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紡織掙脫棉花“捆綁”
回想起2010、2012年棉價“過山車式”的劇烈波動,不少紡織企業的負責人仍心有余悸。相比之下,作為我市紡織業改革發展平臺的青紡聯集團,對于棉價的波動卻已十分淡定。“目前我們生產的面料中已經基本沒有純棉品種,只有少量棉纖維用于混紡,棉價漲跌對企業影響不大。”青紡聯齊意紡織公司總工程師王偉說。 在全國數以萬計的紡織企業中,青紡聯或許是最早擺脫對棉花依賴的企業。通過將各式各樣的新型纖維材料引入紡織領域,青島紡織成為唯一的國家級多組份差別化紗線坯布開發基地,而“多組份、差別化”經過市場檢驗,目前已成為同行業中最為顯赫的競爭力,在全國化纖短纖紗行業主要經濟效益指標最新排名中,青紡聯主營業務收入和出口交貨值均名列第一位。 歷時近十年痛苦艱辛的轉方式調結構,依靠裝備、技術、工藝的革命性進步,當下的青島紡織,正逐步恢復著“上青天”時代的榮耀。 裝備更新換代 當前,國內一批紡織企業正試圖掙脫棉花的“捆綁”,向多組份、差別化的路徑轉型,然而,在紡紗織布上掌握多組份工藝和技術、并生產出質量穩定、等次高的產品,絕非一日之功。 青紡聯集團每月可生產900噸、600個品種的高檔次多組份、差別化紗線,以及300多個品種的面料,這樣的生產能力,放眼全球也絕無僅有。 今年已經82歲的原國棉十廠廠長丁啟靖,在青島紡織戰線工作了40年,在他的記憶中,相當長的時間里,青島紡織都是依靠全國解放時遺留下來的老設備維持生產,“最為頻繁、規模相對較大的設備引進,都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一批當時國際較為先進的絡筒機、粗紗機等紡織設備都是那時引進來的,但由于資金有限,這些新設備所占的比例很少,到了1992年,國家對紡織行業實施大規模壓錠,設備引進就無從談起了,一直到2005年,廠里仍有產自1938年的設備在使用。” 而就是從2005年左右開始,伴隨著青島紡織歷史上最為徹底的改革調整,紡織裝備實現了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升級換代,并由此從根本上改變了青島紡織的生存狀態。 據統計,在短短幾年間,青紡聯累計淘汰落后有梭織機2700余臺、落后紗錠13萬錠,完成了4萬錠紡紗生產線的改造,引進精梳機、自動絡筒機等高精裝備,全面進入“無梭時代”。目前,青紡聯90%以上的設備為國內外領先的新設備,紡紗設備達到國內一流水平,織布設備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進入“無梭時代” 在位于膠州膠東鎮的青紡聯銀龍紡織工業園織布車間,42歲的操作工陳麗華正從容不迫地在幾臺織布機前巡視。她操作的是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噴氣織機,自動化程度高,全部按鈕操作。“就拿緯停處理這個環節來說,以前操作有梭織機的時候,都是用手人工打梭,一名工人要看24臺車,每天要開車六七百次,一天下來胳膊因為頻頻打梭又酸又疼?,F在改用新設備,全程電腦監控,一名工人只需看9臺車,卻能干出原先48臺車的產量!” 不僅如此,使用無梭織機織出來的面料,在花紋上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以前用有梭織機織出來的布,只有平紋一種,沒有其他花紋,現在不一樣了,直貢、橫貢、騎兵斜、變化斜、斷條等上百種花紋都能織出來。以前用有梭織機,80支以上的紗線想都別想,現在粗到六七支、細到一百支的紗線,全都可以織出來。”這位在織布機前工作了十五年、親眼見證青島紡織裝備升級的紡織女工自豪地說。 進入“無梭時代”,在青紡聯產生了這樣的變化:設備每分鐘轉速從158轉提高到700-1000轉、單機貢獻率提高4倍、勞動用工減少30%、萬米坯布交貨時間縮短4倍。而正是裝備水平的巨大提升,才使青紡聯集團得以快速轉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另辟新徑,趟出多組份、差別化之路。目前,該集團的多組份、差別化產品已占全部產品的近70%,而國內其他企業同樣產品的比例最多不過20%。 發揮百年優勢 “青島紡織憑借上百年積淀,在紡紗和織布工藝上都有著其他企業不能企及的秘傳之技。”我市一位紡織業專家告訴記者。 以紡織漿紗環節為例。漿紗時,在漿液的濃度、粘度、成分、流動性等指標控制上,每家企業的水平都不一樣,而使用同樣的設備、生產同樣的產品,青紡聯卻可以依靠獨有工藝,生產出耐磨性、柔軟度、強度都要優異多的產品。“一樣的機器、一樣的原料,我們生產的面料卻能夠做到斷頭少、品質高、成品率高、感觀效果好。如今,在多組份工藝技術和規模能力上,世界上沒有一個紡織企業可以替代青紡聯。”青紡聯銀龍紡織公司總經理王茂恒說。 在多組份、差別化上的明顯優勢,使青紡聯比其他企業更能適應市場變化。在紡織行業,長度1000米以下的面料都是小訂單,一般紡織企業從生產成本、生產能力等方面因素考慮,大多不愿意、也不敢接這樣的訂單,青紡聯卻是從0.2米到50萬米的面料訂單都接得下、干得出,依靠這種“大小通吃”的綜合能力,“青紡聯制造”正在國內外市場上強悍擴展著影響力。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