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大縣發展生態印染業 實現“騰籠換鳥”
近年,曾風行全球的“madeinChina”字樣正在服裝市場上減少,取而代之的是越南制造、柬埔寨制造、孟加拉制造、印度尼西亞制造等。有調查發現,在成衣加工份額減少的同時,以印染、整理為主的紡織原材料加工環節,中國仍占據世界最主要地位。 浙江紹興,占據全國紡織印染產能的30%,被稱為“一塊在布上托起的城市”,對于這樣的能耗大縣、排放大縣來說,擺在眼前的這筆經濟賬和環境賬無疑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br /> 紹興最主要的紡織印染工業園位于北部的錢塘江畔,濱海工業園則是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個工業園區。此前,在該工業園區的集中污水處理廠的排污口,綠色和平調查人員拍攝下這樣一幕:錢塘江上漲的潮水漫過灘涂,粗大的排污管道在泥土和石塊掩蓋下,從四面八方伸向海岸灘涂。污水瞬間形成巨大的漩渦,墨黑色、泡沫狀的工業廢水和潮水顏色差異非常明顯,呈漩渦式向周圍迅速擴散,黑色污染帶綿延數公里。 當地村民曾這樣描述,紹興濱海工業園的污水處理廠噴射出的暗紅色污水,猶如一股恐怖的紅色噴泉,“今天看是紅色,明天變成綠色,后天又紅了。舀起來,放一會兒,又變黑了。” 然而就在今年國家出臺最新的排放標準之后,記者走訪紹興縣調查發現,該縣已開始著手對印染產業進行集聚治理,以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 中國紡織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孫淮濱在考察了紹興縣“集污納排”的做法后認為,這是一個成功的模式,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具有借鑒意義。“作為占全國印染近三分之一的紹興縣,應該說國家標準提高后的壓力更大,該縣在技術改造及排放系統改造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國家出臺新標限排紡織“老大難”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和加工基地,目前中國的棉紗、棉布、絲織品、化纖等主要產品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是紡織生產加工大國。2011年,紡織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33491億元,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3.9%。但是,目前中國紡織加工仍以中低檔產品為主,產品附加值較低,企業以中小型規模為主,生產工藝技術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有待提高。 近年來,由于新產品、新染化料、新工藝的開發,在質量、生產效率、節水效率提高的同時,紡織工業廢水中的污染物濃度也大幅提高,環境保護問題日益突出,排放量位居中國工業行業第四位。 為此,環境保護部和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聯合發布《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繅絲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等4項排放標準,共同構成紡織工業水污染物排放系列標準,新標準于2013年1月1日實施。環保部科技標準司有關負責人稱,實施新標準將提高紡織行業的環保準入門檻,有利于減少水污染物排放,促進紡織工業可持續和健康發展。 記者發現,新《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較原標準較大程度收緊了化學需氧量、懸浮物及氨氮等指標的排放限值等。 發展只為子孫后代 這是一座“在布上托起的城市”,印染、紡織是其支柱產業,目前紹興縣GDP已突破1000億人民幣,僅次于寧波鄞州、杭州蕭山,人均GDP已超過2萬美金,位居浙江所有縣市區第一。 紹興縣是全國紡織大縣,有紡織企業近萬家,形成了從前道PTA到織造到服裝家紡較為完整的產業鏈,紡織產值占全國紡織經濟總量的3.1%,并擁有亞洲規模最大的輕紡專業市場——中國輕紡城,去年輕紡城市場群成交額達到972.33億元,占全國的1/3。 依托中國輕紡城,紹興縣建立了完整的輕紡工業體系,柯橋經濟開發區、濱海工業區以及全縣十多個工業集聚區。 目前紹興縣一、二、三產比重分別為3.5%、58%和36%。就是這1.63萬家工業企業貢獻了縣域約60%的經濟總量、70%的財政稅收、80%的外貿出口、90%的勞動就業,成為富民強縣的重要支撐。 “目前傳統紡織占工業的55.57%,但很多紡織業的附加值并不高。”紹興縣委書記何加順坦言,現在擺在眼前的突出問題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如何平衡?“我經常發問,城市的發展到底是為了什么,同時對于發展的規劃應該是立足幾年后的發展?” “顯然,答案是要從百姓的切身利益出發,從提高其生活品味這個角度提前謀劃,”何加順給了自己一個答案,“為了我們的子孫后代。” 何加順說,早在八十年代,紹興縣的紡織業曾以一年增加3000多家紡織企業的速度快速擴張,但是現在,當地的經濟不能再為了數字發展而發展。對此,何的立場顯得非常堅定,“我現在每天都關注PM2.5,只有環境好了,這樣老百姓才有幸福感。” 污水集中處理還民眾青山綠水 記者調查發現,紹興縣238家印染企業散布在1177平方公里土地上,產生廢氣、廢水等環境污染問題突出,曾有一度,當地部分水質只能達到6類水標準,影響了生態環境及百姓的生活環境。 特殊的產業結構和特殊的企業結構,決定著紹興縣是一個能耗大縣、排放大縣。同時,國家新的排放標準出臺后,也對印染業轉型升級提出了最直接的要求。 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該縣對印染企業的布局開始進行調整。按照“控量提質、集聚升級、節能減排”的原則,舉全縣之力扎實推進印染產業集聚升級工程,力爭通過5年時間左右,使該縣80%以上的印染產能集聚提升到濱海綠色印染產業集聚區。 對于企業來說,轉型中的壓力顯然是巨大的。 浙江紅綠藍紡織印染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宇鳴告訴記者,現在國家對于排放要求越來越高,他們也在不斷努力做到符合國家的排放標準。 “我們從2005年建廠到至今,已經累計投入3000多萬用于污水處理的新工藝、新設備,”據他介紹,今年他們還將投入一千萬用于改造。 “現在國家明確要求水質到達管網排放要在200COD(化學需氧量)以下,這明顯低于2年前500COD的要求,所以我們還要用心的方法進行再處理。”據了解,該企業在當地屬于中等規模企業,日排污量近3000千噸。 據悉,該縣已耗資17.5億元實施濱海印染產業集聚區40萬噸/日污水集中預處理、20萬噸/日污水深度處理及配套管線工程。目前,20萬噸/日污水集中預處理一期工程已建成投運,實現集聚區印染企業污水達標排放。 何加順說,紹興縣是資源小縣、能耗大縣,節能減排、土地制約已經成為最大的發展瓶頸。“我們提出‘三節一增’,即土地節約30%,產能減少20%,節能減排20-30%,附加值至少增加15%。” 騰籠換鳥紹興縣欲建綠色印染基地 據了解,如今紹興縣選擇通過部分企業關停、熱電廠布局調整,減少排放1/3左右;減少用地2841畝,盤活1.3萬畝土地左右,并通過“退二優二”或“退二興三”,實施“騰籠換鳥”,提高單位土地的產出效益;對不符合技術、工藝、設備、管理等方面準入要求的堅決予以淘汰,倒逼企業設備升級。 “集聚是途徑,升級是目的,絕不是簡單的平面搬遷,而是一次系統的產業革命,既對縣域經濟加快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又對全國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具有借鑒作用。”何加順說,通過集聚可以改變印染企業布局散亂監管難的局面,通過工藝改進、設備更新、污水集中預處理和污泥集中處置,以天然氣、蒸汽替代煤作為熱介媒質可基本消除二氧化硫排放,整個生態環境將得到根本性改善。 “要把紹興縣打造成世界一流的綠色印染基地,成為國際樣板。”何家順寄予希望。 在采訪中,中國紡織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孫淮濱多次肯定了紹興縣集中排污的做法,“這是一個成功的模式,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今年,紹興縣被列為浙江省印染行業整治提升工作的試點區。截至目前,首批96家占該縣70%印染產能的企業簽約落戶,有23家企業和污水等公建項目實質性動工建設;今年將按照“重點區域、成片集聚”的方案新排定34家企業集聚。待這些企業集聚后,集聚濱海的印染企業約占該縣50%、產能占該縣54.7%,印染產業集聚升級工程將取得階段性成效。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