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扭轉對服裝業看法
在香港,全球各種檔次和風格的品牌不斷涌入;在內地,隨市場逐步開放,香港的本土品牌早已失去了絕對優勢。面對這樣的情況,來自鐘表、珠寶、制衣等傳統優勢產業的業內人士都叫苦不迭。陳淑玲卻認為,對于任何行業而言,都有高低起伏,只要根據特定的營商環境,還是可以找到與之相適應的運營模式。 對于香港的制衣業,她說,“衣服是人人都要穿的,所以制衣業不會消失,問題在于怎么做。”她強調,“香港有優勝的地方,我們有出色的設計師,而內地市場這么大,仍可繼續開拓,外國人也喜歡經香港再往內地發展,香港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 陳淑玲坦言,在香港,馬獅龍的店舖已經不是很多了,一方面因為租金貴,另一方面,地段好的大型商場也多會選擇外國大牌,“那些奢侈品店,一拿就拿5000呎、萬呎的地方,為了給大牌騰出空間,大商場就不一定會給本地自創品牌留位置,銷售地方都沒有。”因此,她根據市場喜好,發展了更多高端品牌,仍然被市場接受,確保公司繼續向上發展。 她補充說,行內行外對于服裝行業的看法也應該扭轉,“我們不能僅僅看到,八十年代制衣廠遷往內地,在香港流失了工人,現在內地人工高,遷往東南亞,就覺得制衣業在走下坡路,其實只是根據不同情況作出調整而已。而行業的概念也早已不是看開了多少廠,有多少工人,而是整體的designconcept(設計理念)。” 為了更好地幫助本地品牌生存,身為香港品牌發展局主席的陳淑玲,近年也不斷將本土品牌帶到內地,中華廠商會于四月在廈門舉辦工展會期間,品牌發展局便帶了近百個本土品牌去做展銷,讓內地的人認識香港品牌。 但是她也強調,“內地市場,不同地方的人喜好和品味都不同,香港品牌要獲得內地市場認可,需要去實地嘗試和體驗。”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