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跨向生態文明
紡織工業是工業化的跳板,中國紡織為中國啟動工業化和全面實現工業化作出歷史貢獻。歷經兩次工業革命,紡織產業也在工業化進程中日臻成熟。處在新工業革命期,中國紡織更要在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型中實踐產業發展的根本轉變。 紡織是工業革命的發端,250年前珍妮紡紗機和瓦特蒸汽機動力結合,開創了工業文明的新紀元。第二次工業革命,電氣化和流水線及稍后發展的數字化電子技術,包括發生在紡織領域中的技術革命,豐富了人類的物質生活。現在,第三次工業革命即將來臨,紡織產業將從工業文明跨向生態文明。 面臨轉型挑戰 中國紡織將世界紡織200多年的歷程凝縮在20多年工業化市場化進程中,而在中國工業化尚未完成之際,新工業革命浪潮接踵而至,對中國紡織既是巨大機遇又是重大挑戰。 中國的工業化尚不徹底,農業文明殘留的小農經濟體制尚存,農業的產業化滯后影響勞動力的釋放,與紡織有關的棉毛絲麻等優質天然纖維的生產和流通市場的不完善一直制約著紡織工業的發展; 中國疆域廣大,紡織產業分布既廣且深,東西部和南北方紡織的發展水平差異巨大,雖然總體上技術水平有很大提高,但企業生存狀況、管理方式、技術水平、競爭模式、市場形態參差不齊; 中國紡織長期以來作為工業化的學習者追趕目標明確。在后工業化,從紡織大國到紡織強國,從追趕者到超越者,從工業文明的學習者到生態文明的創造者,大多數企業尚未做好角色轉換的準備,從模仿者到創新者的能力培養與人才儲備不足; 資源壟斷、分配與機會不公、貧富差距、增長失衡和中小企業生存條件惡化等,與工業文明高級階段尚有差距,實踐生態文明任重道遠; 世界和中國經濟處于轉型期,世界紡織和中國紡織處于后MFA世界紡織產業網絡重構期,新興紡織服裝出口國的崛起,全球紡織業的轉移等,中國紡織在面臨諸多的困境下,更要實現包容性增長及和諧發展的目標。 具備有利條件 紡織是傳統工業,是工業文明的象征,是后工業化時代向生態文明轉型的焦點、難點、重點,但更具備有利條件。 中國紡織是民生產業,是有國際競爭力的支柱產業,是中國生態壓力最大的產業之一,同時也是發展生態文明動力最大的產業。 中國尚未完全實現工業化,現代中國紡織主要在半個多世紀中崛起,特別是近30年,一直在改革中刷新發展模式,尚未形成路徑依賴,與西方國家相比,向生態文明的轉型成本較低。 中國紡織成功地接受西方工業文明的遺產,一直在學習追趕世界先進紡織,接受教訓與經驗,具備了承擔新文明創新所需要的水平高度與物質基礎,在高速發展期恰逢新產業革命機遇,極易接受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思想技術和模式; 中國的歷史、文化和中國紡織的傳統與生態文明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中國紡織的綜合實力、地域和產業的多元化多樣性,使轉型有扎實基礎和寬廣空間。 中國紡織的生態目標 從兩次工業革命創造的工業文明到新工業革命倡導的生態文明,這是巨大的歷史跨越。中國紡織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包括: 基于市場生態的產業文明。市場生態(Eco-market)即多元化的市場,多樣化的產品,競合的市場競爭,均衡的供需,健康的消費,物質的時尚和精神的時尚內涵。 面對市場準確作出快速反應,柔性生產,即時供應;面對市場多樣化需求作出精準定位,降低資源浪費與市場流失;以新產品的創意和研發,將紡織工業品做成時尚品和藝術品。紡織企業需要技術員和管理員,更需要設計師、藝術家和創業營銷者。 基于產業生態的產業文明。產業生態(Eco-industry)即充滿創新潛力的產業組織,均衡有序的產業結構,共生共榮的產業關系,兼容并蓄的包容性增長。 中國紡織產業要構筑協同合作、和諧均衡的產業體系,東中西部特色集群、制造基地、貿易平臺和時尚中心要布局合理,高中低端層級結構清晰,縱向產業鏈無縫鏈接,發揮產品品類多樣化,產業部門多元化,產業鏈環節專業化,相關支持產業齊備的優勢。紡織企業要從制造者轉變為智造者,創造者和創新者,企業管理更應專精創新、集成整合,體現精于簡、動則活和柔則剛。 基于社會生態的產業文明。社會生態(Eco-community)是基于公平的可持續高效率發展,基于網絡的產業社會關系(員工、企業、顧客、公眾),使經濟升級與社會升級并行的企業社會責任,構建和諧、均衡和包容性的產業社區。 紡織業要從食物鏈經濟向包容性增長經濟,從線鏈式關系向網絡關系,從單角色向多角色轉變。顧客既是服務對象,也是資源和價值創造參與者,供應商與客戶不再是供需的對手,更是利益相關者和戰略合作者,紡織企業管理應擴展到精巧的價值鏈治理模式,兼顧社會和相關利益者的商業模式和運營策略。 基于環境生態的產業文明。環境生態(Eco-environment)是立足于人和自然合一的大生態的清潔生態,生態消費,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基于永續發展的資源再生,經濟循環。 紡織企業要提供社會和地球能承擔的,消費者可支付的清潔、健康、高品質的產品,從改造世界到認識世界,尊崇世界,從征服自然變為敬畏自然,學習自然生態,完善社會生態。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