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應謀求“綠色”產業轉移
在產業轉移的大背景下,中國東部地區有近70%的紡織業企業已經或正在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數量龐大產業群集體遷移,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發展的改變,在社會責任方面還有諸多影響。 比如,紡織業企業的員工責任問題,許多工人可以返鄉,但同時在待遇方面會否發生改變?又如,紡織業企業的環境污染會否帶入中西部,破壞當地生態?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和瑞典駐華大使館企業社會責任中心為此進行了一次調研,并于4月初在京召開了發布會。會上,“中國制造業的區域轉移及其對社會責任的影響:以紡織業為例”調研報告正式發布。 這份報告涉及諸多有意思的社會責任話題,針對員工與環境責任均有論述。相關省份行業代表更是表態:“我們不會轉移污染。” 東西部CSR有差異 供應鏈責任被視為企業社會責任水平的重要衡量標準。 紡織業企業在這方面履行的程度如何?調研報告顯示,東西部的企業有明顯的差距。在東部地區,有64%的企業對其供應商提出了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要求;而在中西部地區,僅有32%的企業做到了這一點,恰好是東部的一半。 據此,有業內人士認為,東部地區企業社會責任的一些理念、做法,隨著紡織業企業大舉內遷,將會改善整個中西部地區企業社會責任水平。 但情況也不是絕對的樂觀。 調研報告顯示,企業社會責任與收益率相關。在東部地區,86%的企業對企業社會責任概念較為熟悉,而中西部地區的比例稍低,為80%。 產業遷移的目標是企業盈利。但據報告顯示,情況不夠完美。早在2011年,東部地區多數企業的利潤率超出4%,而超過60%的中西部企業利潤率在10%以下。與之相對的是,有22%的企業甚至出現了虧損。 專家認為,原因有很多,比如交通成本以及遷入地區的地方因素,此外,遷入地還缺乏有力的市場支持和社會支撐系統。但從長遠來看,東西部的差異會逐漸縮小,企業的利潤率會上升。 “企業只有賺錢了,才有可能在CSR方面投入更多,從東部地區帶來的理念與做法才能在中西部地區發揮作用。但這有個過程。”一位專家告訴記者。 幫助打工者回家鄉就業 東部紡織業企業往中西部地區轉移,首先就增加了當地的就業崗位。 “對我們來說,工廠搬到家鄉,這不僅僅是就業問題,我們可以離家更近,就近照顧孩子和老人。也降低了來回的路費。”日前在京舉行的一次農民工公益活動上,來自四川廣元的農民工許小廷告訴記者。 許小廷曾在廣東打工,干過紡織工人、建筑工人等多種工作,家中還有兩個孩子和兩位老人,他希望在自己的家鄉能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待遇低一點也能接受”。 事實上,盡管東部地區的平均工資水平普遍比中西部地區高,但其中的差距并不算大,而且,在中西部地區生活的成本更低,這讓這些地方的企業員工對薪資相當滿意。 紡織行業原本預計,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中西部地區的員工離職率會適當降低,這是因為就業崗位增加、技術熟練工人有發展空間所致。 但現實情況與預估相去甚遠,調研報告顯示,中西部地區的企業員工離職率并不比東部地區低多少。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社會責任辦公室首席研究員梁曉暉介紹,這是因為中西部地區企業員工的跳槽成本不高所致。 此外,企業進行產業轉移的動因之一是沿海地區的勞動力成本壓力,然而調研發現,轉移到中西部地區并不能降低勞動力成本。原因有三:一是專業技術人才的缺乏是轉移前后企業面臨的共同困難;二是雖然轉出地的平均工資水平普遍高于轉入地,但差距并不是很大而且正在縮小;三是,在所有地區員工對于工資都抱有較強的增長期望。 “我們不會轉移污染” 環境責任一直是紡織業企業受到重點關注的領域。 早在去年下半年,自然之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達爾問、環友科技和南京綠石5家環保NGO聯合發布了第二期《綠色選擇紡織業調研報告》,報告顯示,在資本密集型的染整環節,難以帶來大量就業崗位,且污染排放量很大。 報告公布的數據顯示,在印紡紗、面料生產、印染和成衣加工這4個主要過程中,印染環節水資源消耗占到85%,能源消耗占80%,化學品消耗占65%。 由于中國環境監管力度薄弱、環境訴訟困難、資源成本低廉,導致染整企業普遍缺乏節水節能、減少污染排放的動力,隨之而來的諸多環境問題已顯現。香港慶業集團旗下的浙江慶茂紡織印染有限公司、慶豐紡織印染有限公司是瑪莎百貨的主要供應商,這些供應商被上述環保組織調查出存在環境污染問題,對工廠附近居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 此次發布的調研報告顯示,中西部地區80%的企業擁有達到環保要求的環境管理系統,東部地區的比例是86%。中西部地區只有16%的員工熟悉與環保有關的工廠要求和生產機制,而在東部地區,這一比例為西部地區的兩倍左右。 “我們希望企業在向中西部地區遷移的過程中,將環境責任的一些理念和做法帶過去,提升當地的環保意識。”前述專家表示。 而在發布會當天,東部省份某行業協會代表承諾:“我們不會轉移污染,我們轉移的是產業,并利用我們的優勢來發展產業。” “我們認為,無論是在產業的轉出地區還是轉入地區,企業社會責任挑戰的解決和企業社會責任績效的持續提升都需要當地政府、行業組織、價值鏈上的商業伙伴等利益相關方共同的長期努力。”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瑞哲說,“此外,作為一個系統性的趨勢,我們認為產業轉移更應從企業和區域行為上升到行業的有序布局,從產能轉移上升到責任資產建設這一高度。”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