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山化纖業面對困境突出重圍 浴火重生轉型升級
市場飽和,需求疲軟,產能過剩,利潤大降甚至虧損……眼下的化纖行業正處于近年來少見的行業性低谷。數據顯示,從今年春節后至今,化纖產品價格普遍又跌了10%左右。 在“中國化纖名鎮”杭州蕭山衙前鎮,分管工業的副鎮長樓航現在最關注的就是鎮上化纖企業的開工率、用電量、庫存等幾個關鍵數據。今年1至2月,衙前鎮規上工業產銷率92.7%,而往年一般在98%左右,現在庫存金額約有6.3億元。“去年還要糟糕。有的企業車間過道都堆滿了原料。”樓航說。 衙前鎮600余家各類企業中,超過九成是化纖紡織企業,云集了恒逸、開氏、興惠等一批在中國化纖業舉足輕重的企業,僅衙前滌綸的產量就占全國的近10%。 “衙前化纖企業一直是在市場風浪中成長的,去年也保持了平穩增長。但現在看來,如果這樣的形勢持續下去,衙前企業在成本、價格等方面的先發優勢恐怕會喪失殆盡。衙前化纖業已經到了一個拐點。”樓航說。 大企業,向上走 化纖產業鏈較長,在“原油—石腦油—MX/PX(對二甲苯)—PTA(精對苯二甲酸)—PET(聚酯)—合成化纖”的鏈條中,PTA—PET是中心環節。“前兩年,衙前多家大企業在此重金投入,動輒就是10多個億。”樓航說。 春節后是PTA的傳統淡季,不過今年可謂慘淡。恒遠化纖副總經理錢宏濤說:“往年這時候下游企業該補庫了,但今年就是降價也不大賣得動。PTA利潤已從曾經的2300元/噸迅速歸零。” 化纖行業從烈火烹油般的紅火到今天的慘淡經營,也就是兩三年。 因為棉花價格上漲刺激了對替代品化纖的需求,2011年全國化纖投資達到2009年的2.7倍。從下游開始的產能擴張,一步步向上游傳導。在衙前,僅恒逸集團PTA產能短短幾年就達到565萬噸/年,相當于2004年全國PTA總產能。2012年,在銀根縮緊、原油漲價等因素影響下,聚酯行業步入大范圍虧損,而上游PTA的擴張一下卻剎不了車。在浙江,就有遠東石化70萬噸、桐昆集團150萬噸、恒力化纖220萬噸等新裝置投產。 浙江華瑞信息資訊公司的總經理賴天明說,PTA—聚酯環節投資周期為1至2年,前兩年投下去的項目,今明兩年將迎來投產高峰。 “它上游的PX有65%還要靠進口,下游加彈、織造業產能經過多年調整已趨穩定,PTA—聚酯的過剩產能一時消化不了。”樓航分析。 擴張——過剩——虧損,洗牌就在眼前。只是,這一輪洗掉的會是誰? 在衙前,恒逸這樣的“巨無霸”具有風向標意義。2月25日,恒逸石化宣布其文萊項目獲批,43.2億美元的總投資創下民企境外投資新紀錄。這個年加工800萬噸原油的石化項目,主要產品之一為PX,年產能150萬噸。 向上向上再向上,以規模優勢整合國內外資源,進軍上游尋找利潤新增長點,這似乎是恒逸的一貫戰略。這家從終端織造起家的民企,這些年來打破跨國巨頭的壟斷,相繼在全國首家實現聚酯熔體直紡工藝國產化,在民企中首家進入PTA產業。在這些大動作中,恒逸并非都是單槍匹馬,善于強強聯合體現了衙前企業特有的智慧和魄力。恒逸與榮盛兩大集團合作的PTA項目,產能接近全國的50%;恒逸與中石化合作,進入己內酰胺(錦綸原料)生產行列…… 無獨有偶,衙前的開氏集團與中海油合作PX項目,也嘗到了向上走的甜頭,投產以來效益明顯。 對此,一位長期關注化纖業的專家認為,在產能過剩背景下,擁有上游優勢的企業更能撐到最后。 小企業,差異化 對衙前化纖企業來說,和產能過剩同樣嚴峻的問題是人工成本的不斷走高。 數據顯示,從2007年至今,浙江規模以上紡織企業人均工資年漲幅持續超過15%,紡織行業的成本比較優勢明顯下降。 “不像大企業底子厚,中小企業日子真不好過。機器一開就要虧,越開越虧;機器不開,銀行又找上門。”恒遠化纖董事長毛國興感嘆。 拼不過大企業,中小企業只能等死么? “不能再做大路貨。”這是富城布業老總徐國富的感悟。他目前全部精力放在投運不久的滌綸超細旦單絲項目上。這個項目去年新上馬,投了1.5億元引進韓國最先進設備,現在產品價格比常規滌綸絲高出40%。今天,徐國富很慶幸自己當時另辟蹊徑的果斷。 “衙前一帶歷來都是跑量的,短缺經濟時代可以,但現在行不通了。”沈氏化纖總經理沈浙平告訴記者,“過去你到10個廠,家家產品都一樣;現在,10個廠往往都不一樣了。” 沈浙平有三兄弟,他自己主打以粘膠為主的面料,隔壁二哥的億南集團做滌棉混紡,大哥的美邦集團主打錦綸。三兄弟還共同投資10多億元合辦了一家氨綸廠。 沈浙平對差異化深有體會:“差異化產品,過不了多久又會變成常規產品,陷入價格戰。產能過剩與不過剩也是輪番出現。這個市場是不斷變化的,你必須兩三年就要有大變化。” 在恒遠化纖毛國興的辦公桌上,兩本滌綸絲卡五彩繽紛。10多年前,毛國興就瞄準了有色絲。“有色絲別人也能做,但我勝在已經領先一步,而且是小批量、多品種,四五百個花色品種,小到一兩噸的單子我們也接。”毛國興道出了自己的優勢,接小單,小企業無法做到像他這樣成本低、品種全,大企業沒法做到他的靈活、快速。 安徽的施建寅認定,只有高新產品才有話語權。他的億達化纖有一個車間輕易不讓外人參觀。這個車間生產一種薄如蟬翼、應用于電子等精細線路印刷的絲網布,產值只有全廠五分之一,利潤卻占了一半。2005年立項開發以來,每年投入數千萬元,光引進歐洲的設備就累計投了1.5億元,直到2011年研發成功。去年這個項目賺了3000多萬元,今年訂單已經排到6月之后。 “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創新很難,但一旦成功,效益也是幾何級放大。”施建寅告訴記者。 必須承認,像億達這樣能夠十年磨一劍的企業還是少數。一份針對蕭山化纖企業的抽樣調查顯示,41%的企業年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不到1%,7.7%的企業基本沒有研發投入,先進工藝和裝備主要來自于發達國家。自主創新不足、核心技術缺失仍然是衙前化纖企業普遍的軟肋。 練內功,增價值 鏈式發展曾是令衙前化纖企業引以為豪的一種發展模式。從聚酯、紡絲、加彈、織造,幾乎每家企業都愿意自己把控所有的生產流程,以節約成本,并通過鏈式發展實現擴張。 不過,青云控股集團董事長施清榮已經不這么認為。他剛從日本回來,看了4個工廠,很受震動。“一個500人的工廠,有180人搞研發,30多億元產值,織機比我們落后10年,可人家100臺織機1個人管,換我們至少要10個人管。那才是真正優秀的工廠。” “成功的方法多種多樣,而企業倒閉的路徑往往是相似的——非理性擴張,不求質單純求量……”施清榮反思,“以前我們自己搞產業鏈,什么都做,看似節約成本,但什么都不精。” 事實上,從三四年前開始,施清榮就在考慮把一些環節剝離出去。2009年他賣掉了POY紡絲生產線,明年計劃把包紗生產線剝離。“以前最多時有工人1600人,產值做到10個億,現在800多人,產值做到了20億。我希望以后人不增加甚至減少,產值越做越大。” 年銷售額不到1億元的華亨紡織在衙前只能算是“小個子”。但在華亨面料的標牌上,你會發現華亨紡織的詩蝶商標和世界500強日本旭化成的賓霸商標并肩出現。去年,華亨紡織利用旭化成原料在國內第一個開發出銅氨短纖面料,價格要100多元一米。 借此突破,華亨紡織請來意大利米羅里奧原中國紡織公司的老總任銷售公司總經理,從上海聘請知名專家進行品牌運作,計劃兩年內把銅氨短纖服裝面料的利潤,全部投入到市場開發和品質管理中去。 走進永前布業,只見車間設備滿負荷運轉,看不到任何“危機”的陰影。“手頭上已經有1個億的訂單,接下去還源源不斷。”老總高永泉看上去精明能干、沖勁十足。這家生產箱包、帳篷等面料的企業,專為耐克、新秀麗等國際一線品牌配套,產值增幅連續幾年保持在20%以上。 做外貿起家的高永泉,拿訂單是高手。不過他現在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內部。旗下8個分廠,他每天花2個小時“下基層”,現場解決生產管理中的問題。高永泉對員工許諾:全員工資每年上調8%至10%。“我給你本行業最高工資,但你也要保證行業一流的質量。” 高永泉認為,要“傍”世界名牌,關鍵是品質。今年元旦,企業投資1700多萬元在國內首家引進韓國TPE涂層生產設備,這在全球是第五條生產線。其亮點是環保,不含塑化劑,9月份即將投產。面料還沒面市,客商已經上門。 記者從越來越多的衙前企業,感受到這種從量的擴張轉向更加注重質的提高,從對市場機會的過分追逐到向更加注重品質、效率等企業本原價值回歸的趨勢。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