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企業糾結:下鄉還是進城
服裝企業下鄉辦廠可以就近組織勞動力,廠房等生產成本降低,可是會失去很多基于城市的市場信息交流機會,失去品牌建設的立足點,失去技術和創意方面的高端人才,加大客戶資源維護的難度,企業要想走品牌化發展道路,要想做大做強是很難的。魚和熊掌如何才能兼得? 抉擇 進城缺工人,下鄉難發展 “以前一名工人月工資才1300元,還沒有保險;現在一個月3000塊錢加上五險一金都招不到人。”青島君祺源制衣總經理張考遠說,“實在招不到人,就只好把廠子搬到村子里去,就近招一些村民。” “現在主要還不是工人的問題。國際服裝商他們可不管你人工成本是否增加了,他們總是去找更便宜的代工基地。”據了解,從2010年開始,大量的外貿服裝訂單開始向東南亞地區流失。越南、老撾、柬埔寨,這些地方的人工比中國便宜多了,很多國際大品牌都將生產基地轉移到那里了。 此外,近幾年國際經濟形勢,尤其是扮演主導者角色的歐美地區頗為嚴峻,進而影響了當地的市場需求,這也給了本土服裝代工企業致命的一擊。 “可以說現在是個轉折點。我們都知道要轉型,要改變單一的代工模式??墒窃趺崔D?降低成本去鄉下,可是去了鄉下就相當于放棄了走品牌化的道路,工人倒是能解決一些,可是人才你留不住,你對市場的敏銳度也會下降,客戶也不大愿意來廠里。從做生意來講肯定是城市好,可是城市的成本太高了。我們現在也不知道怎么辦。”張考遠很糾結。 “不轉型必死無疑,轉不好會死得更快。尤其是在沒有很清晰的轉型思路和強大的產業鏈保證的時候。什么是產業鏈保證呢?就是市場的各種要素都很匹配,比如用工問題、信息交流問題、品牌包裝問題、融資平臺問題等等,要有綜合的考慮。”著名產業營銷專家、中國營銷協會聯盟副主席李蔚教授說。 借鑒 意大利服裝的崛起之路 “意大利紡織服裝產業也經歷了從生產基地到研產基地的轉變,其經驗在于,國家將服裝產業定位為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全力扶持。從最初與即墨類似的企業散布鄉鎮到研產分離,研發、樣品、展示、總部向城市集中,生產向世界勞動力成本低的國家轉移,結合服裝文化氛圍的營造,制造潮流,制造流行元素,逐漸占領市場的高端部分,實現了高附加值增長。”李蔚教授說。“青島服裝產業的升級換代可以借鑒米蘭模式。” “中國有十三億人口,可是仍然會產生巨大的用工缺口,說明傳統的農民工模式已經失效,生產下移、西移、外移是必然趨勢,服裝生產企業實現總部進城、研發進城、設計進城,品牌進城,商業進城,渠道進城。大企業著重創新能力和科技運用,以設計和產品開發為主。小企業則作為紡織服裝業的主力軍,致力于在一種或幾種產品上走‘專、精、特、新’的路子。”李蔚教授說。“但這些必須要有政府的引導,服裝行業的組織和專業運營商的打造方能實現。" 曙光 青島打造服裝研產基地 “青島國際服裝產業城項目讓我們看到了這樣一條路的曙光。”李蔚教授說。 據了解,青島國際服裝產業城采用產城綜合體模式來進行打造。“就是在借鑒米蘭模式的基礎上,結合中國服裝產業實際而形成的中國新一代的工業園區模式。”產業城運營商、青島中營偉業產業園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江博士介紹說。 “我們把產業所需的研發、設計、技術、營銷、外貿、采購、信息、電商、金融、物流等產業服務變成相應的服務平臺,通過市場化的運行手段來為你的企業提供專業、共享的產業服務,搭建產業快速成長的服務環境。”劉江說,“你在產業城做研發,做品牌,把這里做成總部,把大規模的生產放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用工和原材料更充足的地方去。我們正在四川等西部大省建設主要以生產為主的服裝工業園區,首期占地3000多畝的西部服裝之都已經建成,吸納了服裝生產產業鏈1200家各類企業,足以滿足大家的需求。” “也就是說,將來園區建成以后,它就處于市區,是品牌服裝企業的企業總部,同時也是購物休閑的黃金區位,有集形象展示、渠道管理、商務洽談、批零兼營等經營職能為一體的商業總部,有五星級酒店,有會展中心,有居民區,有商業MALL……它將成為中國品牌服裝的商業總部基地;成為中國本土品牌‘奧特萊斯’;成為中國著名的品牌服裝商貿中心、會展中心、電子商務中心。”劉江指著占地2000畝的規劃圖說。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