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價倒掛之憂:產1噸棉紗虧損2000元
雖然與前兩年一噸價格達3萬元以上的“瘋狂棉花”相比,現在的棉價已大幅下降,但目前國內外棉花價格差擴大,棉價嚴重倒掛成為紡織企業面臨的一大難題,甚至影響了棉紡織產業鏈的穩定運行以及棉紡織品的國際競爭力。 一噸棉花價差5000元 在青島前灣保稅港區,貿易商、物流商正焦急地為滿倉的進口棉花尋找下家。 “目前,保稅港區的棉花庫存將近10萬噸,雖不像去年那么嚴峻,也已經達到了庫存上線,倉庫基本全滿了。”從事棉花倉儲物流10多年的賈韶斌告訴記者。 更為值得關注的是,國內外棉花價格差的擴大。“目前國內棉花價格在19000元—20000元/噸左右,與之相比,進口棉花到岸價格大約14000元—15000元/噸,每噸差價維持在5000元的高位。”賈韶斌分析說,進口棉價格優勢很明顯,但由于1%關稅配額審批“門檻頗高”,滑準稅配額發放數量不確定。同時,對于不容易拿到加工貿易配額的中小企業,若想獲得棉花進口配額,一噸配額要額外支付3000元—4000元;而容易拿到加工貿易配額的企業又受出口訂單的限制,因此低價的進口棉成為企業“奢求”,由此造成大量進口棉積壓。 生產一噸棉紗虧損2000元 一般而言,棉花原料占棉紡織品成本的70%以上。國內棉價高企嚴重影響了棉紡織產業鏈的穩定運行。 青島伊琳娜家紡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紅表示,棉價高漲已嚴重影響到了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她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生產1噸棉紗,至少需要1.15噸棉花,原料成本2.2萬元,人工、能源、運輸和財務成本比過去上漲了10%,加上機物料耗損,一噸紗的成本不低于2.8萬元,去年至今市場售價約為2.6萬元,意味著棉紡織企業每生產1噸棉紗將虧損2000元。 國內外棉價嚴重倒掛則嚴重削弱了紡織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引起業界的普遍擔憂。據統計,2012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同比僅增長3.3%,增幅為近幾年最低。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高勇說,持續加大的國內外棉花差價對紡織行業的影響最為突出。 “下訂單的國外企業通常以國際棉價來定價,但自己生產的棉紗卻是用成本更高的國內棉花來生產的。”青島新天成紡織有限公司經理王志新告訴記者,正常情況下,國內和國際棉花差價在每噸2000元,企業才能保持競爭力,目前的巨大價差已遠遠超出了企業能夠承受的范圍。 由于棉紗進口沒有配額限制,不少企業干脆選擇直接從印度、巴基斯坦大量進口棉紗,因為人力、原料成本低廉,進口棉紗的價格甚至比國內棉花價格還便宜。為了生存,一部分棉紡企業甚至把進口的棉紗再轉手賣給下游紡織面料企業或服裝企業。“生產棉紗不如賣棉紗,部分企業的無奈之舉會導致市場的更加紊亂。”一位業內人士指出。 “走出去”的困惑 在巨大的用棉壓力下,李紅開始考慮將工廠遷往東南亞。 “從人力成本上來說,東南亞等國平均一個工人每月800元左右,國內是3000元左右;從原材料來說,東南亞沒有棉花進口配額,一噸棉花價格比國內少了5000元-6000元。”盡管成本優勢明顯,但李紅擔憂的是“走出去風險太大,難免‘水土不服’。” 近年來,面對國內高企的價格成本,紡織企業紛紛選擇“走出去”。島城已經有企業在越南等國成功開設棉紡廠并快速增長的案例,但李紅的擔憂并不是杞人憂天。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島城一家大型紡織企業曾動了投資東南亞的念頭,他們通過國外研究公司作系統了解,發現越南、柬埔寨等周邊國家雖有勞動力成本優勢,還有對外資企業的產業稅收優惠政策,但可以做配套的當地企業基本沒有,產業配套能力極低。根據調查數據分析,“走出去”的綜合成本未必比國內低。 “產業鏈配套,政治、經濟局勢的穩定都是問題。”賈韶斌也在關注棉紡企業外遷,他認為,國內成本在上升,但紡織行業依然發達,與之配套的織布、染色、紡織機械,以及相關院校、科研單位的人才技術支持等方面都有優勢。企業在東南亞、非洲等地區的設廠僅能解決初級生產的環節,之后的環節還是要回到國內來做。 青島紡織服裝協會秘書長鄭明梅表示,在國內外棉花價差持續的情況下,低端棉紡企業必然會遭淘汰。“紡織企業還是要通過研發新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創造獨特的技術優勢來重塑競爭力。”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