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供備件 不交質保金惹的禍?
編者按:近日,我們接到一封讀者來信,內容是紡機企業和紡織企業由于設備交接問題發生了糾紛,進而紡機企業停止用戶企業的備件供應。該作者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思考和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解決方法。我們將來信內容刊登出來,希望對有類似情況的企業有所幫助。我們同時也歡迎大家對該問題或類似問題進行持續關注和深入討論。 近來,我到鹽城地區一家棉紡企業聽到一件事情,因為“質保金”未能協商調解,曾經提供給該家棉紡企業幾十臺細紗機集落長車的紡機生產企業,停止售后服務和零配件的供應,法院對這家棉紡企業的財務資金進行了封存,使該棉紡企業的正常生產受到了影響。 其實,紡織廠與紡機廠的經濟糾紛多有所聞,但這種糾紛一般都能夠由企業雙方本著互讓互利的原則進行協調解決,但鹽城這樣的事例還并不多見。 事情起因回顧 事情還得從3年前說起,該棉紡廠購置幾萬錠細紗機集體落紗長車,按慣例雙方簽訂合同,以保證開車后的成紗質量及機械穩定性、可靠性,通常都有“質保金”制約供貨方,待保質期使用廠認可后,再將“質保金”付給供貨方。而這次鬧翻的矛盾焦點在于使用廠對于細紗機存在諸多機械問題向紡機企業進行了多次反饋,認為設備的生產效率始終達不到設計要求。(按原合同,保質期是以設備實現交接開始計算的。) 于是,棉紡企業以供貨方未能及時解決設備中的相關問題為由拒絕付清質保金。 據了解,一開始這場糾紛的機械生產企業對棉紡廠提出的問題還是認可的,也更換了不少部件,雙方配合也還算協調,但到后來次數多了,之前認可的機械問題也不承認了,并在法院沒有裁定的情況下自行斷絕了這家紡織企業的配件供應,讓使用廠很心寒。 紡機設備現狀 我國紡機廠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新設備、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短短幾年提供給市場大量新型機電一體化的高性能紡織設備,受到了紡織廠的歡迎。但也不可否認,有些廠家為了迎合使用廠價廉物美心態,確實有配置低劣器材與配件的現象。 據筆者了解,前幾年某紡織企業購置的細紗集體落紗長車的牽伸部分及卷繞部分器材有的使用半年就全部換掉;有的本來應該用幾年的,一年左右就大量損壞。近兩年也有紗廠反映,集體落紗的關鍵部件由于采用非正規小廠生產的部件只用8個月左右就基本損壞。 筆者對上述棉紡廠近兩年細紗集落長車使用情況有所了解,該廠原本期望通過新設備更新大幅提高生產效率,結果,事與愿違,開車約3年,維修工作十分繁重,機物料消耗比預想高得多,原本期望高效率生產卻花費大量不該花費的時間去維修。比如,集體落紗的關鍵部件握紗器氣囊質量差,開車第一年平均每月損壞4000多只,一年消耗12萬元左右。成形裝置由于設計按短車負荷要求,不堪重負,車頭故障尤其多,僅升降桿軸承座斷裂20多臺。 另外,國外設備磨合期一般半個月,國內有些設備則可能幾個月甚至幾年。我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關鍵部件不過關;設備開車性能不穩定;與工藝上車配套的相關的技術不到位,工藝不能真正長期穩定上車。這種隱形的損失是巨大的。與企業要求低故障高效率的設備期盼有不小差距。 合作才有空間 某種程度上,紡機近幾年成功發展有一半功勞來自于紡織廠。在我國特定情況下,高性能、高自動化、電氣化的新設備發展較快,但為了搶時間,不少機械廠剛剛制造的新設備就馬上賣給紡織廠使用,第一批使用廠家往往成了試驗工廠,紡織廠在使用過程中不僅提意見,而且進行技術改進,以便促進了國產紡機設備技術性能的提高。 筆者認為,在沒有科學、系統的標準出臺前,紡織行業排頭兵——無錫一棉早年提出的衡量設備好壞關鍵在于“設備狀態”的說法還值得借鑒。設備狀態的好壞就是指用戶在生產使用過程中,設備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能否做到性能可靠、穩定,能否達到效能高、效率高的要求。說得具體點,即壞車少、故障率低、保養維修方便、機配件耗費低。 設備好不好,使用者最有發言權,也是最有說服力的評判者。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紡織企業只有與紡機企業進行合作,才能真正實現雙贏。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