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凱:紡織強國建設如何“借東風”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站在歷史新起點上,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前進號角。陣陣東風勁吹,紡織行業應該如何正確把握和貫徹落實全會的精神實質?行業企業又應該如何多層面借勢,破除舊有體制機制藩籬,突破行業發展瓶頸,在建設紡織強國的努力中早日圓夢?為此,本報記者采訪了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
建設紡織強國必須突破改革深水區 “全面深化改革” 現實意義重大 記者: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已有30多年,紡織行業領風氣之先,最早進入市場競爭,并取得前所未有的發展。您認為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對紡織行業具有何種現實意義? 王天凱:當前我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國家層面上講,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充分肯定。目前,我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位,社會經濟文化科技都邁上了新的臺階,但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非常突出。投資驅動、規模擴張、過度消耗能源資源、以環境為經濟發展的代價等問題凸顯,提示我們依靠傳統的增長方式難以為繼,必須深化改革。 從行業層面上講,30多年來,紡織行業得到快速發展,尤其是21世紀的前10年,行業實現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目前,我國纖維加工量占到全世界的一半,貿易量占全球纖維貿易量的1/3,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紡織大國。我近期到印度、緬甸等國進行行業考察,對這一點體會尤深。但機制體制制約、行業粗放發展、環保壓力沉重、國際競爭激烈等問題,越來越成為行業可持續發展和建設紡織強國的掣肘。因此,深化改革也是行業轉型的關鍵思路。 領會《決定》內容 核心和重點 記者:《決定》圍繞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任務,進行了16部分、60條的闡述。您從中認讀到了哪些最重要的關鍵詞? 王天凱:全會公報和《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在改革理論和實踐上實現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內容豐富全面,非常重要,其中一些關鍵點、關鍵詞,特別值得我們注意。 例如,《決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深水區的改革,僅從單方面或單個領域的“單兵突破”是越來越難解決問題了,因此本輪改革將更加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 又如,《決定》把經濟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指出其核心問題在于“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就是說,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不單單是市場問題,也不單單是政府問題,而是兩者的關系問題。不管是政府行為還是市場行為,都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 再如,《決定》指出,要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其中特別提到要“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注重發揮市場形成價格作用”。大家面對市場在同一起跑線上,通過開放透明的市場理順價格,這樣的市場環境將是更為良性的。 此外,《決定》明確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提出要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創新社會治理機制,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等。這些內容都是非常重要而意義深遠的。 營造公平競爭環境 是重大利好 記者:能否這樣理解,您所認讀的關鍵內容,都是與當前紡織行業發展最為密切相關的內容。 王天凱:是的。紡織行業除了前面所說的共性特征,還具有一些突出特性。一方面,紡織行業是我國最早進入市場競爭的行業,市場意識強,我認為這是行業深化改革的一個突出優勢。優勝劣汰,市場的無形之手是行業轉型升級最有力的推手。 對于市場作用與政府作用的這段話,大家看得最清,記得最牢,說得最多。對于紡織行業來講,還可以說“體會最深”。為什么呢?因為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性規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要解決好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度和監管不到位的問題。 另一方面,紡織行業又是中小企業居多的行業。長期以來,我國中小企業所處的競爭環境并不公平,比如融資難融資貴等難題,國家反復強調要予以解決,但從紡織行業的實際體驗來講,其象征意義一直重于實際意義,也就是說,困難情況尚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應該說,紡織行業并不害怕競爭,但同時渴望市場規則能夠公平、開放與透明?!稕Q定》對市場公平和提高運行效率的強調,對紡織企業而言是一個重大利好。 與此同時,紡織行業還是民營企業占絕大多數的行業?!稕Q定》指出,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要制定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的具體辦法。此外,還有鼓勵發展非公有制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的改革。這將進一步拓寬民營企業的發展空間,使之面對更公平的市場條件。 借勢深化改革解決行業四大突出問題 紡織行業面臨 四大待解難題 記者:您認為,《決定》對紡織行業的未來發展將產生哪些重大影響? 王天凱:要了解《決定》精神對紡織行業未來的發展有何重大影響,總體還是要把握行業發展的現狀,抓住現存最突出的問題,考察《決定》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和推動。 記者:您認為紡織行業目前最突出的問題是什么? 王天凱:從紡織行業“十二五”規劃中期評估的情況看,目前行業存在的突出問題有以下四點:第一,由于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備,行業發展面臨著重大風險。第二,行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而《紡織強國綱要》中提出的科技、品牌、人才、可持續發展等四大目標,與創新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第三,環保問題壓力較大,節能減排任務艱巨。第四,在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資源優化配置中存在制約因素,致其進度放緩。而《決定》的發布,對解決行業現存的這四個重大問題都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體制機制改革 利于突破原料掣肘 記者:涉及行業發展的重要原材料問題,說到底折射的是現行體制問題,例如棉花、PX等。您認為,《決定》對這些紡織行業重要原材料領域的改革會起到何種推動作用? 王天凱:從2011年以來,國家對棉花采取了定價收儲、定價放儲的政策,其保護農民的用意是好的,但是由于違背了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與棉花的市場價格嚴重背離,最終的結果是國家財政負擔沉重,農民并未得到好處,且棉紡企業競爭力嚴重被削弱。 在全會精神的指導下,我相信現行收放儲辦法一定會得到調整。這固然是中紡聯以及行業再三呼吁的結果,但根本原因還是其違背市場經濟規律而難以為繼了。這說明,我們必須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來辦事。《決定》的出臺,更加確認了棉花政策將會得到重大突破。 記者:另一個敏感問題就是PX問題。 王天凱:PX是滌綸行業的上游原料,滌綸原料需求占到化纖行業原料總量的70%之多。在前期,受到投資準入政策的限制,民營行業不能進入PX項目投資領域;在后期,受到環保壓力的限制,PX被視為洪水猛獸,群眾聞之色變。自主建設不足,供應受到國際市場控制,這對紡織產業影響重大。現在,這一原材料安全問題開始得到高層重視,媒體的正面宣傳也在逐步消除百姓的誤解,逐步扭轉事態。 記者:我們看到,全會公報提到,要制定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的具體辦法。此外,還將鼓勵發展非公有制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的改革。這是否意味著,紡織民營企業將獲得進入PX領域的新機遇? 王天凱:根據全會精神,除了關系國家安全、生態安全、涉及國家重大生產布局、戰略性資源開發的項目,企業都可以投資進入。但值得注意的是,投資體制改革雖然為民營資本進入PX項目打開了可能之門,但目前還有待于審批領域的負面清單發布。但是,即使PX項目位列負面清單之內,紡織企業還可以通過參與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式來進入,因此說,體制改革的突破,將為PX原料項目的建設開辟更多渠道。 行業自主創新 將獲更好環境 記者:最近幾年,行業領域內技術創新聯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但“十二五”中期評估認為,這些聯盟尚未發揮充分的作用。主要原因是什么?創新聯盟能否在鼓勵自主創新的相關精神指導下獲得實質性的進展? 王天凱:近年來,紡織企業加大科技投入,積極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圍繞關鍵技術,開發關鍵產品,創新活動比較活躍,行業自主創新能力也有了較大提升。但就整個行業轉型升級發展的形勢要求來講,仍顯不足。 為此,近年來紡織行業圍繞發展中的關鍵問題建立了一些創新聯盟,但它們在持續發揮作用的時候遇到一些問題,其中最根本的一個問題是身份不明確。聯盟是一個什么組織?如何承認它在人才、技術等要素方面具有的價值?它又如何更加有效地發揮作用?現有制度沒有明確其法律地位,使其難以實施融資等實質性運作。 我注意到,《決定》在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論述中有幾個關鍵點,既是破解創新聯盟問題的鑰匙,也非常全面地涵蓋了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建設的要點問題。 一是強調市場導向作用,提出“建立健全鼓勵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體制機制,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二是提到要“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機制,深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大企業的創新骨干作用,激發中小企業活力,推進應用技術研發機構的市場化、企業化改革”。三是強調要“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健全技術創新激勵機制,探索建立知識產權法院”。四是提出“整合科技規劃和資源,完善政府對基礎性、戰略性、前沿性科學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的支持機制”。這些內容將為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營造更為有利的環境。 這些改革要點,關注到行業自主創新過程中遇到的許多實際問題。例如:如果整天照抄照搬、假冒偽劣,我們就沒有創新可言;應由市場決定科研項目、經費的分配而非行政命令,應由市場評價創新成果價值而非哪位專家;創新有風險,怎樣完善創新風險機制?創新需要人才,科研成果是技術更是資本,人才的價值和技術資本該怎么體現…… 回到技術創新聯盟的問題上來,單個企業單槍匹馬來解決行業重大關鍵技術問題,顯然能力有限,要建立起更加開放的產學研合作的機制體制,積極推進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市場化、企業化改革,充分利用行業內外一切資源。應該給這類組織以合法地位,真正實行創新聯盟與產業鏈的無縫對接,實現高效快速的增長。對此,全會向我們傳遞了積極的信號,我們也期待更多更具體的措施出臺。 不遺余力 加大環保工作力度 記者:節能減排任務一直是擺在紡織行業,尤其是印染行業面前的一道嚴峻考題。面對更為系統和嚴格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紡織行業應該重點加強哪方面的自律? 王天凱:這些年政府一直把環保工作當成重點來抓,《決定》在第14部分專門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問題,態度堅決,要求嚴格,提出“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來保護生態壞境”。由此可以看到國家對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 紡織行業特別是印染行業的環保問題,近年來已得到業界的普遍重視。從目前情況下,僅印染行業單個謀求轉型顯然是不夠的,必須把綠色發展的理念和行動引向整個產業鏈。紡織行業對《決定》的相關內容要深入理解,進一步強化環保意識,不能有任何僥幸心理,對污染問題應當秉持“零容忍”的態度。 為此,行業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首先要進一步把握好節能減排工作的形勢,只有認清形勢才能明確任務。紡織行業“十二五”中期評估顯示,行業節能指標基本能夠按進度完成,但總體上企業面臨的壓力較大。其次要加大對成熟環保技術的推廣力度,以及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的力量。如占印染行業1/3份額的紹興,當地政府對印染行業整體采取集聚提升、集中排放、集中治理的辦法,在一些印染集中的地區,同樣也可以采取這樣的措施。第三,我們還應引導企業對一些高污染的落后裝備有序退出,同時探討能否在環保項目中爭取國家專項支持,加快推進印染污水排放的技術改造。未來,紡織行業要更加不遺余力地加大環境保護工作的力度。 優化區域資源配置 是必然趨勢 記者:紡織行業“十二五”規劃中期評估顯示,東部地區對中西部整體區域性調整的進度有所放緩。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王天凱:紡織行業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大背景下,在轉型發展中加快資源優化配置是一種必然趨勢。這種優化配置方式包括國內自東向西的區域轉移,也包括有序進行跨國資源配置。 近幾年,我國出現了勞動力、資源等要素成本上漲的問題,且壓力日益增大。與此同時,整體資源優化配置的進度在放慢:我國中西部土地、勞動力政策變化等原因,梯度轉移的相對優勢有所減弱,速度放緩;在跨國資源配置上,由于周邊國家治安環境、金融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合作意識等方面的原因,尚未具備較大規模優化配置的條件。 雖然如此,我們還是應該看到,優化區域布局,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是紡織行業目前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稕Q定》在“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論述中提出了“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地結合,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等“以開放促進改革”的思想,對推進紡織行業區域結構調整和優化資源配置,有著重要的啟發和指導意義。 紡織行業在區域結構調整中,要結合中西部資源環境條件的變化,更加突出市場的作用,特別要關注中西部消費市場變化,著力發展有特色的紡織服裝產業,著力構建紡織服裝產業體系。在這一過程中,政府應該思考如何營造更有利于市場配置資源的條件,加強對于各地區的經濟引導而非直接干涉,實打實地為企業服務。同樣,在融入國際紡織產業格局的調整中,企業要充分、主動地調查研究,在充分了解相關的政策和條件的基礎上,積極穩妥地“走出去”。可以通過新建、并購、參股等多種形式,在海外建立研究中心、營銷網絡、原料或生產加工基地來實現優化配置。 行業組織以更大活力 服務紡織強國建設 記者:三中全會提出要創新改進社會管理治理方式,《決定》在談到要“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時指出:“適合由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和解決的事項,交由社會組織承擔”。您認為未來中紡聯的重點工作職能將有哪些? 王天凱:中紡聯成立10多年來工作活躍,在為行業服務方面形成了一套思路和做法,在產業集群、展會服務、社會責任、節能減排、產品開發、品牌推進、標準建設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今后將進一步研究深化與政府和企業的溝通機制,圍繞行業發展的重大問題進一步深入開展調查研究,進一步完善行業公共服務職能,進一步深化對產業集群的個性化服務,為紡織強國建設貢獻更大力量。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