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行業變革需要多維度創新
2013中國紡織創新年會探討產業發展新紅利與新路徑 12月6日,以“產業發展的新紅利——新浪潮與新路徑”為主題的2013中國紡織創新年會在京召開。會議全面分析了2013年中國紡織行業的整體發展形勢,重點探討了行業所面臨的政策環境及新時期行業轉型升級的機遇和路徑。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總工程師朱宏任出席會議并講話,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司司長王黎明,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瑞哲、張延愷、張莉、夏令敏,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副書記陳偉康、紀委書記王久新等和近400名代表到會。 王天凱在致辭中指出,快速變化的消費需求在全球化高度關聯時代要求紡織行業自身進行一系列變革,而這種變革來自于包括技術、產品、管理及營銷模式等在內的多維度創新,創新的手段和途徑則應涵蓋全產業鏈。現階段,紡織行業在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方面雖已有了較大提升,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包括創新人才和學術帶頭人緊缺,基礎理論研究和多學科綜合研發能力薄弱,國家級的創新主體數量較少,資源分散、未形成覆蓋全產業鏈的集中創新體系,以及紡織產業技術聯盟還未形成產學研用緊密合作、解決行業共性難點問題的協同創新機制等。從紡織行業的創新實踐來看,以市場化原則,利用行業內的一切資源,建立開放的、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體系是提升行業創新能力的重要保證。王天凱指出,《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要“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大型企業創新骨干作用,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推進應用型技術研發機構市場化、企業化改革”,這為紡織行業的創新體制建設指明了方向。 創新必須參與全球分工。王天凱指出,中國紡織工業的自主創新必須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以更高的姿態參與全球分工。新的產業格局的形成不僅體現在低端勞動力成本優勢上,更持久的競爭優勢是基于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新生物技術、大數據管理以及文化與設計對產業發展的深層次影響,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源配置,加強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能力的提升,是中國紡織行業從價值鏈低端向價值鏈高端發展,最終處于優勢地位的關鍵所在。 王天凱進一步以2013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品開發貢獻獎”獲獎企業為例,指出:凡是在產品開發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并在市場競爭中獲得良好回報的企業,都具有將外部大環境和企業內部小環境緊密結合,有效整合創新資源的能力。 朱宏任在致辭中提到,從今年前幾個季度的經濟運行數據來看,我國紡織行業顯現出自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積極轉變的趨勢,這是全行業克服壓力、加強創新、調整結構的結果,同時也需要全行業齊心協力、把握大勢,推動這種轉變持續下去。當前我國紡織工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行業既要沉著應對國內成本持續上漲、資源環境壓力加劇、全球產業格局加速調整等帶來的挑戰,更要抓住國內消費升級以及本輪深化改革帶來的機遇,以改革創新的勇氣和智慧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形成以技術、品牌、綠色發展為核心的競爭新優勢,促進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轉型。 朱宏任表示,工業和信息化部作為行業管理部門,將全力推進紡織行業的創新,幫助廣大紡織企業更多分享產業、改革、創新、發展帶來的新紅利:一是把握方向,推進、優化紡織行業的創新環境,積極參與推動財稅、金融、價格等領域的改革;二是推進、增強紡織行業創新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的作用;三是突出重點,推進提升紡織行業裝備水平;四是瞄準前沿,推進發展紡織行業新興領域,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五是深入推進紡織行業“兩化”融合,加大信息技術在紡織行業的集成應用。 孫瑞哲在會上作主題報告。報告分析,與各主要國家相比,近年來中國制造業地位舉足輕重,發展迅猛。究其動力來源,主要是得益于三大傳統要素紅利——要素紅利、發展紅利、市場紅利,而目前傳統紅利正在衰退稀釋。 孫瑞哲在報告中分析了三大要素紅利的傳承與演變,并指出,在要素紅利方面,新的紅利是城鄉一體化形成穩定的產業工人隊伍,以及人才、技工占比將提高。在發展紅利方面,與傳統紅利相對應,中國紡織工業正面臨著新的紅利要素,包括經濟體制紅利、國際化紅利、科技創新紅利、發展模式紅利等。同樣,市場紅利也有新的演變,表現在國外市場紅利(國際貿易結構的調整、新興市場)和國內市場紅利(城鎮化進程加速、居民收入增長、網上購物新機遇、人口政策調整)等。 本次會議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主辦,中國紡織服裝品牌創業園(時尚谷)、山東天雁服飾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紅綠藍紡織印染有限公司、美國棉花公司、浙江天圣集團、河北寧紡集團協辦。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