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市家紡服裝行業商會探索“家庭車間”模式
截至目前,四川彭州市家紡服裝行業商會在全市20個鎮建立“家庭車間”52個,從業人員2500人,年產值4億元。人均月工資1500元,最高達4000元,構建起多方共贏的良好局面。 在彭州市桂花鎮龍頭村、葛仙山鎮文林村、磁豐鎮小石村等村鎮,很多村民都在社區內的“家庭車間”做服裝加工工作。村民們認為在家門口就業,不僅每月掙的錢不比過去外出打工少,還讓他們能顧得上農活,可以照顧老人孩子。 彭州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市工商聯黨組書記代德俊說,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針對災后重建完成后集中居住農戶生產半徑過大、土地規模流轉造成勞動力閑置等問題,彭州市工商聯積極引導園區企業將產業向村(社區)延伸,創建“家庭車間”,重點解決災后重建集中居住區群眾、農村失地農戶和土地規模經營后的剩余勞動力就業,使他們在家門口解決就業問題。 據了解,家紡服裝產業是汶川特大地震后,彭州市調整工業企業的空間布局和產業布局進行重新規劃所決定的重點發展方向。同時,中國家紡服裝企業向西部轉移已迫在眉睫:輕紡工業“國六條”、輕紡工業調整振興規劃、《關于推進紡織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等政策,都使東部紡織企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勢在必行。 彭州市工商聯主席、市商會會長廖年表示,“家庭車間”采取的是“政府園區聯手”模式。首先在村委成立家庭車間協會,再由協會或服裝園區企業的專家對社區家庭進行集體培訓,通過服裝園區企業的訂單下達系統與社區家庭車間簽訂加工協議,然后通過服裝園區企業的質檢部門進行合格驗收入庫,實現“政府號召、商會培訓、企業認證下單、機器進家庭”。 業內人士認為,這種新模式既為園區企業減負和擴大生產規模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也將為推動失地農戶、災后重建土地規模經營后的富余勞動力實現就地就近就業起到很好的作用。 “家庭車間”這一模式也得到入駐企業的好評。1位服裝有限公司負責人說,彭州的家庭車間依托巨大的服裝產業鏈,既有集聚效應,也有人才優勢。在與“家庭車間”的合作模式下,企業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擴大生產規模,有利于推動產業升級;切實解決目前企業面臨的用工荒問題;帶動技術創新,模式轉變等方面的突破,為企業的發展培養儲備人才。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