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服裝奮起直追育品牌
“服裝產業原是南昌市的支柱產業,但始終沒有一個在全國叫得響的贛籍服裝品牌。”近日,南昌服裝行業商會會長胡俊華和幾個副會長再度坐在一起,商談如何孕育贛籍服裝品牌。他們希望通過服裝人自身的努力,讓一批江西服裝品牌成長起來,實現江西服裝名牌“零的突破”。 重組商會抱團辦自己的賣場 “南昌服裝行業協會其實1998年就成立了,但那時都以國有企業為發起人,13年間大多數企業改制或倒閉,商會已有名無實。”副會長雎振告訴記者,2009年,他們幾個做國內品牌服裝的70后、80后創業者聚在一起商討發展之路,由于經歷相似,大家一拍即合,希望成立商會抱團發展,尋回本土服裝的話語權。 “接過商會,我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合資源,辦自己的賣場。具體的操作模式是以商會為整體租賃賣場,注冊‘澤聯’商標,再將店鋪以低價分租給會員。商會核心成員出資組建商業運營公司,負責賣場整體管理。”副會長熊俊說。 今年4月28日,商會澤聯匯賣場在南昌市上海路落地,進行了首次嘗試??吹綕陕搮R免去直營店的遠程管理成本,且場地租金是整體洽談,分租的租金能比單個企業去洽談的市場價低一半。部分會員企業既是商戶經營者,又是商會公司的股東,不少企業被吸引加入商會,會員一下從接手之初的100多家增加到了300多家。 建銷售渠道培育企業品牌意識 江西服企始終沒有孕育出品牌,跟政府的引導有關,更主要的在于企業家的品牌意識不夠。 “紡織服裝產業是南昌的傳統產業,紡織服企就有3000多家,而青山湖區就有1000多家,知名品牌卻還是零。而鄰省的湖南和安徽產業基礎不及我們,近幾年如雨后春筍般冒出眾多品牌。”胡俊華注意到,江西省服企多是貼牌加工,以量取勝,每件衣服賺幾毛錢或幾分錢,在整個產業鏈中處于最低端。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這些企業受制于國外訂單減少和匯率變動,倒掉了一大批。而事實上,做品牌的附加值和利潤,會遠遠高于生產型企業。企業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但是,做品牌有庫存、品牌運營和拓展市場的壓力,而貼牌生產是一次性投入,只要接單就行。這也是江西省一些企業年產值雖能達到數十億元,卻沒有自己品牌的緣故。 此外,江西省服裝企業對設計、創意人才的吸引力也不夠。江西服裝學校每年都向外省輸出很多人才,包括很多服裝品牌的設計總監。“他們不是不想留在江西,而是江西多是純加工的服企,沒有品牌,不需要創意設計。沒有創意設計意識,是江西省打造服裝品牌一個很大的制約因素。”熊俊說。 商會調研后發現,打造品牌需要開拓市場,不光靠廣告,更要靠銷售渠道。要建立低成本、快速擴張的銷售渠道,讓這些本土企業的服裝在全省乃至全國四面開花。一番商議后,商會達成了共識,計劃將澤聯匯模式在江西省的地市縣進行復制,以全面鋪開。“這樣的話,我們本土的企業就有了展示服裝的平臺和渠道,經過一段時間的市場培育,品牌的效果才能慢慢深入人心。” 雎振說,第二家澤聯匯近期將在婺源步行街開業,目前他們已在與宜豐方面洽談,計劃將第三家澤聯匯落戶當地。 “在創業設計方面,政府也非常關注。江西省擬在南昌打造中國(江西)針織服裝創意產業園。”胡俊華稱,這是形成良好的創意氛圍、推動紡織服裝創意產業集群發展的契機。商會9月下旬借助“東風”,前往深圳大浪鎮學習先進經驗,籌建南昌市服飾品牌創意產業服務平臺,并于年底舉辦一次高端的服裝創意論壇,邀請國內外嘉賓為江西省服裝創意產業把脈建言。同時,舉辦“時裝周”、服裝節,引導和推動全市紡織服裝企業,向高設計含量、高附加值的時尚創意型產業轉型發展。 產銷互通培植行業發展壯大 江西省的本土品牌要做大,還需要將服裝紡織產業鏈條中的生產與批發、零售對接起來,實現信息互通。 商會統計發現,光其300多家會員單位,對冬季羽絨服單類服飾的需要每年就達10億元。而這些訂單都“走”到了江蘇、廣東,為何不拿給共青城?既扶持江西省的服裝生產企業,又節省銷售企業物流、倉儲成本。 “因為信息不互通,服裝銷售和生產企業完全脫節。”雎振說,只有加強行業信息互通,銷售和生產互為良性循環,行業才能發展壯大,本土品牌才可能應運而生。 為凝聚江西省中小紡織服裝企業力量,9月13日,在南昌市服裝行業商會的基礎上組建的省中小企業協會紡織服裝產業委員會成立,吸納了江西省各地200多戶信譽和經營業績好、在當地有一定影響的會員企業。商會將通過這個平臺加強企業之間信息對接,實現整個產業鏈的發展。 “企業要發展壯大,融資是難題,特別是小而散的紡織服裝企業。”胡俊華告訴記者,現在國家已經允許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機構,商會又啟動了一個新的構想:計劃成立行業性金融機構,推出“訂單質押貸款”等專門為紡織服裝企業量身定做的貸款模式,解決整個行業的融資困境。 “我們服裝企業千萬不能等、要、靠,遇到困境需抱團一起想辦法。”商會多位負責人表示,要讓江西服裝品牌實現零的突破,就必須消除之前的種種積弊,這其中難度肯定很大,但我們服裝人始終在摸索中前行。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