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紡織:錢從哪里來 產業向何處去
陜西咸陽是我國“一五”、“二五”期間建設的老紡織工業基地,紡織工業為咸陽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曾作出過巨大貢獻。近兩年來,咸陽紡織借承接產業轉移的契機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日前,針對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承接產業轉移,錢從哪里來,路向何處走等問題,記者專訪了咸陽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咸陽市新興紡織工業園管委會主任李忠平。 政府該出手時要出手 記者:咸陽紡織近兩年在承接產業轉移、調整產業結構方面很有起色,您能談談咸陽紡織在這方面的經驗嗎? 李忠平:談咸陽紡織的結構調整不能不提咸陽紡織的歷史。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前,咸陽紡織業在全國具有較大的影響力,著名的“趙夢桃小組”就出在咸陽紡織企業。但80年代后,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咸陽紡織因經營機制僵化、產業鏈不全、社會負擔加重,生產舉步維艱;紡織職工收入降低,淪為社會的弱勢群體??吹綎|部地區紡織業飛速發展,我們也想進行技術改造,但因缺乏資金而有心無力。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促進企業技術升級改造,提高職工生活水平,在省長趙正永提議下,在陜西省委、省政府強力支持下,咸陽市政府于2011年4月組建了“咸陽市新興紡織工業園管委會”,并在城市西郊規劃10平方公里土地建設“咸陽市新興紡織工業園”,通過市屬國有企業騰籠換鳥,整合優勢資源,實現經營機制轉換、產業結構升級,從而使企業職工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 園區成立后,省政府將園區建設列為省級重點工程,成為“省長工程”,從資金、土地指標和扶持政策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省長趙正永先后四次來園區調研,并作出重要指示:園區管委會每周向省工信廳、發改委等部門匯報工作;咸陽市政府和園區管委會每月向省政府匯報園區建設進展情況。希望把園區建設成為陜西振興傳統產業的典范。咸陽市委、市政府也把園區建設列為市級一號工程。市委書記、市長多次深入園區檢查指導、現場辦公,主管副市長常駐園區協調解決具體問題。省、市領導的高度關心、支持為園區建設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記者:園區建設和企業技術改造需要大量資金,這個問題是怎么解決的呢? 李忠平:資金問題是紡織集團設備升級改造和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雖然最終通過土地置換和土地級差能夠實現投資平衡,但在這個過程中資金的供需有一定的時間差,這是我們需要破解的難題。為此,園區積極利用省、市政府的增信政策,認真制定投融資規劃,并與各金融機構構建良好的信用結構,采取多平臺、多渠道、多品種的融資模式,根據園區建設時序和項目所需,打出融資組合拳,為國企搬遷和園區建設提供強有力的資金保障。 企業搬遷中設備升級改造和新廠房建設共需資金約20億元,園區基礎設施和配套項目建設共需資金15億元,總資金需求為35億元。園區通過咸陽紡織集團進行中期票據、私募、信托等方式可融資22億元,其中信托融資10億元;通過咸陽市城投控股集團和國家開發銀行、建設銀行間接融資16億元,總融資量為38億元,確保了國企搬遷和園區建設資金需求。 就資金來源講,紡織集團通過市屬國企1000畝土地置換,可獲得收益30億元,園區20%的居住和商貿用地通過土地級差可收益資金22億元,總收益可達52億元,這些資金確保了融資的償還能力。同時園區還通過紡織發展引導基金和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PE創投為入園企業提供金融服務,解決企業資金需求。 目前園區共儲備土地3500畝,路網建設基本完成,供電供熱中心、紡織博物館、農民安置小區等項目已啟動,為園區未來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園區建設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記者:您剛才所說的騰籠換鳥,是不是淘汰落后企業,引進先進企業? 李忠平:我們所說的騰籠換鳥是指讓企業轉型升級,讓“麻雀”變成“金鳳凰”。 按照園區產業規劃和總體規劃,園區充分發揮國有企業現有的優質品牌、完整的營銷渠道和成熟的員工隊伍等優勢,通過整合企業資源,組建咸陽紡織集團,實現轉型升級。按照兩步走戰略,第一步:通過土地置換,整合資源,完成退城進園,設備升級,組建集團,提升企業管理機制水平,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實現采購統一、生產統一、核算統一、營銷統一等“六統一”目標;第二步:通過資產運作和股權轉讓,實現產業多元、結構多元。 實行兩步走戰略,通過提高資產使用效率,降低資本運作成本,使入駐后的紡織集團生產裝備達到國際先進、國內一流水平;實現生產規模40萬錠,每萬錠勞動用工由200人降低為50人;技術改造完成后企業負債率由搬遷前的75%降低為22%,每年可節約管理成本1.6億元。 記者:在園區建設和承接產業轉移方面,你們采取了哪些措施? 李忠平:產業鏈不完整是咸陽紡織的突出的缺陷,而承接產業轉移,實施招商引資是實現園區產業鏈延伸的重要途徑。 企業技改完成后,但產品仍處于產業鏈最低端。如果我們不轉變經營機制,不解決產業鏈不完整的問題,只是把技改后的新設備搬到園區去,3年以后,咸陽紡織將還是老樣子。只有在染整、家紡、服裝等方面取得突破,園區產業才能持續健康發展。為此,園區聘請中國紡織建設規劃院編制完成了產業規劃;聘請新加坡CPG公司設計完成了總體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同時還聘請相關院士、專家擔任園區常年技術顧問,科學地指導園區建設和發展。根據咸陽紡織的實際情況,我們確定了“商貿帶動、產業支持、做強終端、做優上游”的發展目標。 我們紡織工業園具有獨特的優勢條件,一是區位優勢。二是土地優勢。三是人力資源優勢。咸陽擁有紡織服裝專業的大中專各類技術院校59所,每年培育的高素質專業人員3萬多人。咸陽人具有較強的忠誠度和文化歸屬感,因此當地勞動力穩定性強。四是規劃優勢。園區的總體規劃是在總結各地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編制形成的,避免了企業入駐后重復建設的問題。 根據以上優勢,園區按照產業鏈需求,通過點對點、顧問式招商方式,積極承接紡織產業轉移,實現園區產業鏈延伸。目前,園區已與浙江商會、福建商會等機構簽訂合作協議,已有5家國內外知名品牌企業與園區簽訂了入駐協議,項目總投資達45億元,還有3家省內服裝企業正在進行開工前的籌備工作。這些企業入駐將極大地增強園區的產業配套能力,提升園區的輻射功能,較好地實現產品多元化目標。 記者:目前園區建設還有什么困難和問題? 李忠平:園區自成立以來,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面臨著不少困難: 一是受國際、國內經濟不景氣影響,產業轉移的難度加大。目前企業大多放緩投資,等待觀望;同時受知識產權制約,轉移企業存在創新、拉動、競爭力不強等問題。 二是從宏觀層面看,存在產業轉移扶持政策不配套和扶持力度不夠的問題。對于企業向何處轉移,如何轉,轉什么等問題,缺少具體的指導性規劃。同時扶持性政策不明確,影響轉移速度。 三是勞動力隊伍培訓力度不夠。人力資源服務平臺不健全,生產要素和要素的配置尚未形成系統支持,定向培訓機制沒有建立。 同時,我們建議國家有關部門通過紡織專業渠道,加大對紡織產業轉移的宣傳、資金扶持和引導力度;希望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增加各地園區的交流機會,實現資源共享。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