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十年又好又快發展,紡織行業各個專業門類和產業鏈以“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為關鍵詞,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當前形勢下,探究取得成就的原因和規律,總結過往發展的經驗與不足,勘校未來行業升級的方向和途徑,對于行業樹立信心、攻堅克難、加速實現紡織強國的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此,本報記者獨家專訪了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
輝煌成就從何而來?
記者: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紡織工業通過轉變發展方式、調整轉型升級,取得了輝煌的發展成就。您認為取得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王天凱:本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可以說是自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紡織工業發展質量最好、發展速度最快的十年,行業在規模效益增長、產業結構優化、自主創新發展等方方面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這些成績的取得一方面得益于過去十年較好的國內外發展環境:我國國民經濟實現平穩較快發展,對外開放水平繼續提高;金融危機爆發前國際市場持續繁榮,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特別是2005年全球紡織品服裝配額取消,都為我國紡織工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在過去十年里,紡織行業始終按照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方針政策的要求,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堅持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綜合競爭力得到持續提升,為行業把握歷史機遇、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內在的動力。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后,在國際市場環境急劇惡化的情況下,紡織行業多年來堅持調整升級的成效發揮了根本性的支撐作用,帶動行業較早擺脫金融危機影響,實現了企穩回升??梢哉f,過去十年紡織行業取得的發展成就,是內因與外因結合作用的結果,其中行業自身堅持調整升級、科學發展的內因是行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
記者:進入“十二五”以來,以“2020年實現紡織強國”為目標的紡織行業進一步明確了科技、品牌、可持續和人才四大戰略著力點,開始了新的爬坡歷程。近兩年,行業在以上方面涌現了哪些突出的新成就和新亮點?
王天凱:近年來,紡織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繼續穩步推進,外部形勢的復雜性和嚴峻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倒逼機制,加速了這一調整升級的進程,行業中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趨勢,也取得了一些新的發展成績。
比如,在科技創新方面,行業中的科技創新成果大量涌現,新工藝、新材料、新裝備得到廣泛開發和應用。2011年全行業有3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121項成果獲得“紡織之光”科學技術獎勵,產學研合作創新繼續深入發展。統計數據顯示,近兩年紡織行業生產率持續提升,2011年人均產值同比提高20.2%,2012年1~5月提高13%。
在品牌建設方面,在注重依托內需市場土壤培育、發展自主品牌的同時,近兩年,紡織企業通過跨國資本運作收購國際品牌及營銷渠道的實踐不斷增加,一些骨干企業已經逐步建立了自己的跨國供應鏈,資源整合能力與國際影響力有所提升。
在可持續發展方面,一個新的特點是,企業已經從過去單純注重技術與裝備改造升級,轉向技術、裝備應用與管理模式革新、管理水平提升結合,節能環?;顒拥男屎托Ч厝挥兴纳?企業已經更多地從自身成本節約、長遠發展的角度考慮節能降耗、環境保護的問題,而不單純是完成國家的強制性任務。
加強人力資源建設,正在由一種行業引導的聲音轉變成為廣大企業更加自主的行動,企業對于人才引進與培養的關注和投入正在增加。行業相關方面的公共服務也在不斷發展。
科學模式:普適的還是個性的?
記者:您曾說過,在新形勢下,紡織行業的發展需要探索新模式和新方法。近兩年,有哪些新模式和新方法值得總結和肯定?
王天凱:對于正在轉型升級的中國紡織業來說,產業鏈和價值鏈上可供探索創新的空間很大。目前行業發展實踐中不斷涌現出一些新趨勢和新特點,比如企業跨國進行技術、市場、人才、原料等資源的配置,建立跨國的采購與供應鏈;企業內部加強資源的有機整合,促進物質投入與智力投入深入結合,技術要素與管理要素深入結合;以及公共服務模式的創新發展等。這些涉及產業鏈、價值鏈整合提升的基礎性科學方法,都值得加以關注、研究和宣傳,從中總結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經驗和規律,提供給全行業加以借鑒。
但值得注意的是,從企業的個體定位和發展路徑來說,并不存在某種普適性的模式。富安娜的“終端提升”,阿仕頓的“連鎖直營”,無錫一棉的“精品精管”,溫州服裝企業的“快時尚”,紹興印染行業的“區域提升”……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活力。說到底,市場衡量成敗,時代培養企業。對于現代企業來說,如果說有什么“普適”模式,那就是:合理定位,靈敏捕捉市場動向,快速反應,優質服務,以及合理的管理方法。如果有所謂“終極”理想,那就是:步入良性循環軌道,而具體路徑則是差異化的,大有大的做法,小有小的規律。
比如品牌建設這件事,我們不要求所有企業都去做品牌,而應因企制宜,準確定位。目前,通過市場配置資源,行業里有一批國際國內知名品牌成為龍頭骨干,帶動數以百計的中小企業在相關產業鏈上發揮作用,在這種模式下,中小企業通過做精做專,與大企業良好互動,形成了和諧的產業生態環境。而國家和地方要做的,則是為中小企業提供寬松的市場條件和成長環境。
“十二五”:機遇期還是攻堅期?
記者:今年以來,行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勢頭因為復雜的形勢變得較為嚴峻,行業運行面臨一些困難,轉型升級攻堅難題突出。您認為,應當怎么看待紡織業十年科學發展的成就和當前遇到的困難?“十二五”時期,是紡織業科學發展的機遇期還是攻堅期?
王天凱:進入“十二五”以來,紡織行業在發展中確實遇到了一些問題,特別是今年,行業運行呈現出產銷、效益、投資增速全面下滑的態勢,一部分企業困難較為突出。從當前的外部形勢不難看出,由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后續影響有相當的深度和復雜性,整個“十二五”時期紡織行業面臨的外部環境都將是復雜多變的,風險因素很多,行業各種內在的矛盾和問題也會更加凸顯,這使行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但與此同時,行業發展也具備不少有利條件。從國內市場看,“十二五”時期的基本環境是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多領域、多層次、多元化的紡織品服裝內需市場潛力將隨著城鄉經濟的發展進一步釋放,更高水平的物質、技術基礎條件將隨著工業化推進向紡織行業敞開,這些都將為紡織行業提供更加充足的發展動力。從國際方面看,經濟全球化繼續深入,科技創新活動加速,也將為我國紡織工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承接國際紡織產業鏈高端轉移、吸收國際先進的產業技術成果創造條件。從紡織行業自身的發展看,過去十年又好又快的發展為行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十二五”紡織工業發展規劃》和《建設紡織強國綱要》也為行業未來五到十年的發展明確了方向和目標。
值得特別強調的是,各種外部風險和內在矛盾雖然是壓力,也是行業加快調整提升的動力。當前國家并非缺乏短期穩增長的手段,但中長期的結構調整才是大方向和硬骨頭。這也是在“十二五”這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期,我們要特別強調“攻堅”的原因。從總體上看,“十二五”時期既是紡織工業加快優化發展的重要機遇期,更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攻堅期。紡織行業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只有完成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攻堅任務,才可能真正將歷史賦予的潛在發展機遇轉化為現實的產業發展動力。
發展方式須完成“六個轉變”
記者:以科學發展觀來衡量,您認為目前紡織業仍存在哪些自身問題,需在哪些方面取得實質性進步和轉變?
王天凱:目前紡織行業自身仍存在一些結構性矛盾和粗放發展問題。比如,在經濟增長結構上,目前很多企業仍然嚴重依賴市場需求的拉動作用,自主內生增長的發展方式還沒有形成。在資源配置結構方面,很多企業仍然以物力和人力要素投入為主,知識、技術、智力要素的投入明顯不足;部分企業資源、環境消耗式的增長方式尚未徹底改變,產業發展與資源環境約束之間的矛盾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在區域布局結構方面,紡織行業生產能力仍集中分布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經嚴重不足的東部沿海幾個主要省份,中西部地區的要素比較優勢尚未充分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在組織結構方面,中小微型企業占據紡織行業主體,很多仍處于產業鏈低端的簡單加工制造環節,同質粗放的增長方式仍然存在,發展水平亟待整體提升。
要解決這些結構性的矛盾問題,就要從根本上進一步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產業升級,實質性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行業向創新驅動、內生增長、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高效集約的科學發展方式轉變,實現紡織產業由大到強的根本提升。
《建設紡織強國綱要(2011~2020年)》提到,紡織工業要滿足中國工業化中后期的巨大經濟社會需求,必須緊緊抓住自身轉變發展方式主線和結構調整主攻方向,在實現“六個轉變”上下功夫:
產業要素結構要從以大量資源投入和低工資勞動力投入為主,轉向擴大知識和技術要素的投入;產業的功能要從在國際價值鏈低端的加工型制造業,向在國內國際價值鏈高端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自主品牌創造能力的創新型制造業轉變;產業的價值結構要從市場供求內部性的效益驅動,向將質量效益內部性動力與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和諧等市場外部性責任緊密結合的科學發展動力轉變;產業的生產方式要從企業間分散重復、盲目擴張的粗放式發展向自主發展、戰略合作、自主研發、集成創新、有序競爭、公平鏈接的社會化大生產方式轉變,從各自為戰打造品牌優勢向以骨干企業為主力,以供應鏈為紐帶打造產業同盟品牌優勢或區域品牌群落的品牌集成優勢轉變;從東部產業帶優勢向東中西部主體功能區相協調配套的戰略優勢轉變;從以往產品“走出去”向品牌“走出去”轉變,發展中國紡織工業跨國公司,發展擁有國際知名品牌和核心競爭力的大中型企業,提升小企業專業化分工協作水平。
“四個著力點”實現由大變強
記者:結合當前行業面臨的形勢及發展特點,請您具體談談“十二五”期間,紡織業在科技、品牌、可持續和人才建設等方面需要重點加強的問題。
王天凱:一是要大力加強創新資源整合與創新成果應用,加快科技進步,促進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萍歼M步是企業一切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的重要來源,外部環境越復雜嚴峻,對科技進步的需求就越緊迫。“十二五”時期,紡織行業科技進步在重視重點領域關鍵技術研發攻關的同時,要更加強調對科技創新資源的有效整合利用,發展產學研用相結合、跨產業鏈合作、多種形式的科技創新體系,提高創新活動的效率。這里特別要強調的是要以企業為主導,深化產學研結合。企業直接參與市場競爭,對新技術、新產品最敏感,要發揮好一大批紡織骨干大企業的作用。同時,要更加強調科技創新成果在全行業,特別是廣大中小微型企業中的推廣與應用,全面提高行業的技術素質,改善生產效率與抗風險能力。
二是要緊密集合市場需求,發展真正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自主品牌。在當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下,擁有真正獲得市場認可的自主品牌是企業的重要生存之道。“十二五”時期,要進一步加強自主品牌建設,特別是要引導企業結合市場需求,對質量、創新、快速反應、社會責任等品牌要素不斷加以完善和提升,同時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配置資源,在市場競爭中培育出真正具有競爭力的自主品牌。當前,在品牌建設中特別強調的是要確定好自身定位,要有長遠目標,著力于做好基礎工作。行業組織也要通過完善各種公共服務功能,為自主品牌營造更好的生態環境。
三是要真正將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上升到行業發展戰略高度,有效突破資源環境瓶頸。“十二五”以來,紡織行業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問題十分突出,從棉花等紡織原料的供給問題,到東部沿海地區印染產業的發展制約問題,都體現出可持續能力是紡織產業進一步發展的根本保障。必須要將可持續發展作為重要的戰略任務,大力加強各種紡織低碳、環保加工技術及廢舊資源循環利用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同時結合產業區域布局的優化調整,實現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有效提升。
四是要結合行業發展實踐不斷深化人才建設任務?!都徔椆I“十二五”發展規劃》和《建設紡織強國綱要》對于紡織行業人才結構的改善任務和不同層次的人才培養途徑作出了比較詳細的部署。但由于紡織行業對于多層次人才培養的成體系研究開展相對較晚,“十二五”紡織人才建設的任務還需要紡織企業及相關的教育、培訓機構在落實中緊密結合行業實際與特點,創造更適應行業需要的人才引進與培養的模式和方法,吸引和造就更多的優秀人才為紡織行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
總之,我國紡織工業多年來經過不斷地調整、提升與發展,具備了良好的產業基礎和較強的國際競爭實力。隨著行業內在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進一步推進,隨著黨的十八大召開為行業提供更加豐富的思想動力和行動方法指導,相信紡織行業有能力化解當前的各種風險,向著紡織強國的目標邁進。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分享按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