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轉移承接模式“初長成”
5月25日,《服裝時報》“產經周刊”刊登了對全國紡織產業轉移工作的報道,頗受關注,我們將繼續對全國紡織產業轉移工作進行追蹤系列報道?!?a href='http://www.sysinfo.cc/Fuzhuang/' title='服裝專業信息' target='_blank'>服裝時報》記者采訪了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總工程師朱宏任,請他分析了對全國紡織產業轉移工作成效進行調查的情況及當前紡織產業轉移面臨的形勢。 推進紡織產業轉移已見成效 朱宏任表示,推進全國紡織產業轉移工作的成效已然顯現,并形成各方聯動的良好氛圍。中西部各地相繼出臺了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和相關政策,江蘇、廣東等東部省市也持續開展了南北聯動、騰籠換鳥等省內轉移、共同發展行動。湖南、江西、河南、新疆等省區級政府專門就加快紡織結構調整和產業承接出臺了指導意見,并配套了相應支持政策。如新疆自治區和新疆兵團針對紡織項目投資,除在土地、稅收方面給予優惠外,還設立專項補貼資金對技術改造給予支持,對出疆棉紗根據不同品種增加了運輸補貼。中西部不少地區創新工作機制,成立了省級政府牽頭的工作機構,加強產業轉移的協調推動,為產業轉移提供優質服務。各地區還積極創新服務模式,如湖北襄陽市針對重點產業建立了一個產業、一個專班、一個規劃、一套政策、一只基金、一系列支撐載體的“六個一”產業發展推進機制。 行業協會及科研院所在規劃咨詢、項目對接、園區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還專門成立了紡織產業轉移辦公室,將推進產業有序轉移作為中紡聯的一項重要工作,加強服務引導。 近年來,在國際國內環境復雜嚴峻的形勢下,產業轉移綜合發揮了東中西部地區的優勢,促進了紡織工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產業規??焖僭鲩L。2011年,中西部地區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超過萬億元,比2009年增長一倍以上,產值規模占全國的比重由2009年的15.5%上升至2011年的19.7%;2011年中西部地區規模以上企業就業人數同比增長了16.7%,明顯高于東部地區2.8%的水平。 中西部地區紡織行業運行質量有所改善。通過承接產業轉移,中西部地區紡織產業發展水平有所提高,特別是作為主要承接行業的棉紡織、服裝行業的效益比較突出,西部地區紡織業和服裝業成本利潤率2011年比2009年增長了1.3倍。 紡織園區發展已初具規模。目前中西部地區具有一定規模的紡織產業園區或集聚區有近百個,2011年產值超過3000億元,占到中西部地區紡織產值的30%以上,園區成為產業轉移的主要承接基地。 此外,以資源轉化為主的優勢特色產業得到加強。中西部地區具有較為豐富的天然纖維資源,為當地發展特色紡織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新疆自治區500萬錠棉紡錠中,70%為疆外企業投資;新疆粘膠漿粕產量已占全國總量的35%左右,90%為疆外企業投資建設。廣西持續推進東桑西移、東綢西移工程,目前桑蠶繭和廠絲產量分別占到全國的35%和20%,絲綢企業中70%是省外投資或與省外企業合作;2011年廣西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銷售收入增長60%,銷售利潤率達6.3%,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形成各具特色轉移承接模式 各地在產業轉移過程中,立足本地實際,不斷探索實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產業承接模式。一是龍頭企業帶動。龍頭企業建設規模大,建設起點較高,對配套企業具有較強吸引力。如江西奉新產業園依托江西金源紡織、橫昌紡織等企業投資,5年內棉紡能力由不足20萬錠發展到185萬錠,占到江西棉紡產能的40%,園區配套的奉新印染集控區基礎建設已經完成,為延伸產業鏈條,打破江西印染瓶頸奠定了基礎。 二是推進產業鏈異地再造。東部地區的部分優勢產業集群因受資源、土地、市場等多方面影響,進一步提升的空間越來越小。為實現持久發展,東部地區部分集群以產業鏈形式轉移至中西部地區。如南通紡織城依托河南太康的棉花和人力資源優勢,通過多年來與太康建立的棉紡貿易關系,組織紡織城內的企業集體投資太康,并最終達成了通泰紡織、鴻圖紡織等9個大項目落地。 三是依托專業市場帶動。近年來,部分具有地理、商貿、物流優勢的中西部地區通過大力推動紡織品專業市場建設,一方面搞活了市場、聚集了人氣,另一方面也吸引了一大批企業前來投資興業。例如,依托鄭州銀基商貿城、錦榮服裝城等大型服裝服飾批發市場,以西褲為代表的河南服裝服飾快速發展,鄭州中原服裝產業園以及淇縣新純服裝產業園均已建成在中西部地區具有影響力的服裝生產加工園區。 盡管紡織產業轉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發展定位不明確,產業趨同現象較為普遍;承諾的政策難落實,轉移企業持續發展動力不足;產業鏈不完整,市場配套水平較低。朱宏任強調,要全面把握當前紡織產業轉移工作面臨的形勢,構建紡織競爭新優勢,加快轉型升級。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