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紡織服裝業出口的瓶頸與路徑
一直以來,紡織服裝業在威海市經濟發展中占據著一席之地,2011年,威海市有1131家企業有紡織服裝出口實績,產品銷往世界116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額19.2億美元,占山東省紡織服裝出口的9.7%,占全市出口的17.9%。但作為威海市域經濟的傳統支柱產業,紡織服裝業出口同樣遭遇下滑情勢。 受外圍需求大幅減弱、國內資源環境約束強化、結構調整壓力加大的制約,今年威海市1-2月份經濟增長“三駕馬車”全面減速。其中,出口增速大幅下降。1-2月全市出口總額15.68億美元,增長3.7%,比上年同期回落了23.7個百分點。2012年1—2月份,威海市紡織服裝出口2.3億美元,同比下降0.3%,占全市出口的14.5%,總體而言,前兩個月全市紡織服裝出口下滑,重點企業出口下降。 紡織服裝出口面臨一系列問題 出口額呈現下降趨勢,與此同時,紡織服裝企業在未來交易預期上也面臨著一些現實壓力。今年3月1—5日在上海新國際展覽中心舉辦了第22屆中國華東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作為由商務部支持,上海市、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南京市、寧波市等9省市聯合主辦,國內規模最大、客商最多、輻射面最廣、成交額最高的區域性國際經貿展會,華交會素有我國外貿“風向標”之稱。本次展會中,共有參展企業3300余家,展位5880個,出口總成交31.2億美元,比上屆增長10.0%,其中紡織服裝成交15.6億美元,增長3.8%。僅威海市就有18家企業參展,展位20個,其中紡織服裝展位10個,意向訂單1476萬美元,增長3.1%。雖然交易額總體呈上升趨勢,但從簽訂意向訂單的情況來看,紡織服裝企業面臨較多壓力。而導致這種狀況的原因,無外乎如下幾個方面: (一)自主品牌缺乏,創新能力不強。目前,全威海市有2000多家紡織服裝企業,加工業戶1萬多戶,有藝達集團、萬得集團、銀豐家紡、云龍繡品等一批龍頭企業。建有省級工程研究技術中心1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5個、市級企業技術中心5個,具備產品設計、面料及輔料供應、加工制作、國內外貿易等完整的產業鏈條,形成了優勢明顯的產業集群,文登市床上用品和環翠區服裝基地評為第一批省級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目前,威海市紡織服裝企業每年可生產各類服裝3億多件、紡織品2億多件,主要產品有:休閑服裝、時裝、襯衣、童裝和羽絨服、臺布、窗簾和床上用品等。 然而,雖然威海市有如此多的紡織服裝生產企業,但絕大部分企業沒有自已的注冊商標,大部分企業仍以貼牌加工、來樣加工為主。企業的品牌意識和創新能力不強,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產品附加值、品牌競爭力不足,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比重較低。 (二)勞動力成本上升,價格競爭優勢減弱。紡織服裝行業屬于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勞動力成本占其生產成本的一半左右。近年來,國家連續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威海市最低工資標準由2006年的530元提高到了1240元,年均增長12.9%。國家剛出臺的《促進就業規劃》,規定“十二五”時期最低工資標準年均增13%以上。此外,隨著勞動力供求格局的變化,許多企業為緩解招工難問題,在最低工資標準提高的基礎上主動提高工人工資、不斷改善福利。以上政策和措施導致紡織服裝企業勞動力成本增加20%以上,加重了企業生產負擔。歐盟的客商反映,現與中國的勞動力價格上漲,企業員工的平均工資約為188—300歐元,是世界紡織業工資最低的國家孟加拉(約80歐元)的2—3倍。而越南、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孟加拉等國家依靠更為低廉的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使我國服裝企業的出口訂單不斷流失。 (三)原材料價格波動,影響企業利潤和成交。近年來,棉花、化纖等紡織原料價格波動加劇,導致紡織服裝成本也出現大幅波動。如:2011年國內棉花、滌綸短纖、粘膠短纖、純棉紗、人棉紗和純棉布價格下降在30%以上,導致滌棉紗、滌棉布和人棉布價格分別下降了29.9%、21.3%和22.4%。當紡織品原材料價格上漲時,國外采購商下單速度加快,要求交貨時間短;而在價格下降時期國外采購商下單十分謹慎,不少采購商與廠家接觸后,更多的是采取觀望態度,即使有意向,也不急著下單。 (四)人民幣升值,擠壓企業利潤。紡織服裝行業作為對外依存度較高的行業,對于人民幣匯率的變化比較敏感,人民幣每升值1%,凈利潤率將會下降1%。威海市紡織服裝出口企業中大部分是中小企業,由于議價能力差,提價幅度跟不上人民幣升值幅度。因此,人外民幣升值勢必壓縮企業利潤空間,特別是中小微企業。2011年,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5.1%、對歐元升值8.2%,歐美是我市紡織服裝兩大出口市場,意味著大部分企業出口歐美利潤下滑5%以上。 (五)貿易摩擦增多,企業出口難度加大。我國出口紡織服裝占國際市場的貿易量的1/3左右,紡織服裝也是我國第二大貿易摩擦商品。而歐盟、美國、日本、韓國和俄羅斯更是威海市紡織服裝的主要出口市場。2011年出口額分別為5.4億美元、4.5億美元、3.8億美元、2.4億美元和1.1億美元,合計占全市紡織服裝出口的89.2%。其中,對日本和俄羅斯市場出口增長較快,分別增長了42.7%和842.5%。 在出口數據增長的同時,貿易摩擦也在慢慢增多。從2008年到2011年上半年,全球對我國發起的313件貿易救濟調查案件中,涉及紡織服裝的有35件,占17%。2011年,土耳其對進口梭織面料及服裝分別進行保障措施立案調查,對涉案產品開征21—40%的臨時保障措施關稅,威海市涉案企業達8家。其中,僅威海星歌服飾有限公司涉案金額就178萬美元,占該公司出口的25.6%。美國剛通過的H.R.4105法案,授權美政府可對包括中國在內的非市場經濟國家征收反補貼稅。該法案的生效時間追溯到2006年11月20日,從而使美商務部已針對中國產品做出的24個反補貼裁決合法化。今后,紡織服裝被美國進行反補貼調查的可能性增加。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業出口難度的加大。 現實情況下促進出口主要措施 在自身面臨諸多問題,以及貿易摩擦增多等因素對紡織服裝業出口形成阻力的情況下,紡織服裝業如何壯大自身增強國際競爭力,如何規避風險擴大出口,成為企業與相關部門著重考慮的問題。而要做到這些,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尋求突破: (一)相關部門引導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內資企業是紡織服裝出口的主要力量。2011年,內資企業出口紡織服裝14.3億美元,占紡織服裝出口的74.3%,其中私營企業出口紡織服裝8.9億美元,增長49.8%,占紡織服裝出口的46.4%;內資企業中出口額小于1000萬美元的企業有737家,出口額6.5億美元,占內資企業紡織服裝出口的45%,占紡織服裝出口的34%。外商投資企業出口紡織服裝4.9億美元,占紡織服裝出口的25.7%。 要擴大紡織服裝出口,就必然要依靠紡織服裝出口的主要力量:內資企業。因此相關部門應做好對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支持與服務工作,支持中小企業參加國內外國際市場開拓活動,指導企業在深度拓展歐、美、日、韓等傳統市場和周邊市場的同時開拓新興市場,加大對東南亞、南亞、中亞、非洲、南美和東歐市場的開拓力度,深度挖掘新興市場外貿潛力,引導企業根據自身產品的需要,尋求貿易伙伴,探索合作途徑。 引導企業用好電子商務平臺“在線”開拓國際市場。以內資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為依托,同時利用自身組織山東出口商品展(日本)、日本紡織成衣展、俄羅斯輕紡展等國內外國際知名展會的優勢,為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搭建平臺。對于在紡織服裝業占有一席之地的小微企業而言,開拓國際市場是當前WTO規則所允許的貿易促進政策,不會引起反補貼調查。威海市以前實施的國際市場開拓政策,提高了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積極性,使企業對國際市場有了更加充分的認識,有效幫助企業開拓了國際市場,對于以后的小微企業市場開闊方面,應盡快制定鼓勵中小微企業國際市場開拓政策。 (二)加強貿易方式多元化加快外貿轉型基地建設。一般貿易是威海市紡織服裝出口的主要貿易方式。2011年,威海市一般貿易出口紡織服裝16.1億美元,增長35.0%,占紡織服裝出口的83.9%;加工貿易出口紡織服裝3.1億美元,占紡織服裝出口的16.0%。針對紡織服裝業發展,堅持出口貿易方式繼續轉型的同時,在自身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進行一般貿易、加工貿易、邊境小額貿易等貿易方式合理化搭配的探索,對紡織服裝業出口有所裨益。 與此同時,應抓好威海文登市床上用品和環翠區服裝省級外貿轉型升級專業型示范基地建設,鼓勵基地內云龍繡品、云祥繡品、藝達集團、迪尚集團等龍頭企業與上下游產業企業組成戰略聯盟,培值大企業集團,形成優勢產業集群,提高產業集中度。用好國家外貿公共服務平臺扶持政策,支持基地內企業建立健全公共技術研發、設計、檢測、展示、物流等外貿公共服務平臺。 (三)提升出口商品品牌與質量。服裝、床上用品、地毯及紡織材料的其他鋪地制品是威海市紡織服裝的主要出口商品。2011年,全市出口針織或鉤編的服裝及衣著附件1.6億件(套)/千克,出口額7.7億美元;出口非針織或鉤編的服裝及衣著附件8808萬件(套、條)/千克,出口額6.4億美元;出口床上用品等其他紡織制成品8830萬件(條)/千克,出口額2.2億美元;出口地毯及紡織材料的其他鋪地制品2263萬平方米,出口額8784萬美元。一方面出口產品數量大,另一方面生產品種多樣化,這個對紡織服裝出口而言是一大補充。但要促進出口貿易的繼續壯大發展,還應在產品質量方面有所提高。紡織服裝企業應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提高生產工藝,促進商品質量提升。 注重產品質量為產品出口奠定基礎,品牌建設則為產品出口勾畫前景。目前,威海市紡織服裝行業擁有國家馳名商標3個,省著名商標8個;國家名牌產品7個、山東省名牌產品17個、山東省國際知名品牌10個。在出口方面,本地品牌的經濟效應還有待進一步加強,紡織服裝的品牌效應還未完全展現。為此,出口企業需加快品牌建設,積極進行國外商標注冊。利用國內外相關展會平臺,做好國際知名品牌宣傳推介,提高品牌的國際知名度,增強品牌影響力,擴大品牌商品出口。 (四)做好涉企服務。企業通過自身努力增強自身實力,開拓國際市場。行政部門則應提供相應政策,做好涉企服務。實行“即到即辦”和“AB角”工作制,為企業辦理自動進口許可證、進出口配額等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務;做好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國際市場開拓等外貿相關知識培訓工作,幫助企業及時準確了解國家外貿形勢和最新政策;積極為企業申請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進口貼息、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扶持資金;做好公平貿易工作,維護企業合法權益。 通過開拓國際市場,推動對外貿易發展方式轉變,加快外貿轉型基地建設,提升出口商品品牌與質量及做好涉企服務,實施科技興貿戰略,2012年3月份,威海市外貿進出口額達18.2億美元,時隔一年后再創威海市有史以來單月最高紀錄。一季度,全市進出口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勢頭,進出口達45.6億美元,增長18.8%,實現了首季開門紅。這一現象為紡織服裝擴大出口提供了動力借鑒。針對現實情況,只有從實際出發,審視自身問題,并利用好自身優勢,紡織服裝業方能謀求更好更快的發展。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