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進口配額被爆炒 紡企越產越虧
核心提示:今年國內外棉花價格倒掛,差價都在4500-5000元/噸,紡織企業都盡量用進口棉花,即使以現在的價格額外支付進口配額,加起來的成本還是會低于國內棉花價格。 “棉花進口配額被炒瘋了,最高的交易達到了3800元/噸,不過我沒買。”8月8日,廣州紡織品貿易商肖山對記者說。 肖山很慶幸,早在8月2日,他從市場上搶購了500噸棉花的進口配額,每噸配額的價格在2800元至3300元不等,其中2800元購得200噸配額,3200元購得200噸配額,3300元購得100噸配額。 而在一年前,市場上的棉花進口配額價格最高為1200元/噸。今年國內外棉花價格倒掛,差價都在4500-5000元/噸,紡織企業盡量用進口棉花,即使以現在的價格額外支付進口配額,加起來的成本還是會低于國內棉花價格。“很多棉商都在想盡辦法倒配額。”肖山說,“能拿到配額就等于拿到生意。” 爆炒配額 肖山經營著一家規模不大的紡織廠,目前,他的工廠只開工50%以維持大客戶,其余產能都處于停產狀態。為了維持這一半產能的正常運轉,肖山不時的四處打聽以購買進口棉花配額。 我國為了限制國外棉花進口對國棉市場的沖擊,2004年以來規定棉花進口需要配額,棉紡企業若想拿到進口棉,就必須申請使用配額。按國家發改委去年公布的數據,今年關稅進口配額為89.4萬噸,這一數值自2004年起就沒有改變過。 據肖山介紹,棉花進口配額主要集中在國有的大型棉花外貿企業和大型紡織加工廠,中小企業都沒有進口配額。但紡織加工企業受外貿經營權和信用額度的影響,進口棉花數量有限。所以,在目前市場上,棉花貿易商進口來的棉花,加上棉紡企業或加工廠手上的配額,才能完成一樁棉花進口交易。 肖山稱,市場上之所以有棉花進口配額流通,主要是每年向國家申請到配額的部分企業并沒有實質的棉紡生產和貿易,他們不需要進口棉花,拿到配額轉手倒賣;另外也有部分虛報生產貿易額,申請到高于企業本身產能需求的棉花進口配額,然后將多余配額轉手倒賣。 一直以來,國內棉花供不應求的情況下,部分中小紡織加工企業通過購買配額采購進口棉,以保證生產。 我國是全球棉花消費量和進口量最大的國家。據中國棉花協會副秘書長王建紅介紹,2011/12年度,我國棉花產量約720萬噸,消費量900萬噸左右,2011年度棉花臨時收儲網上交易已于今年3月31日結束,實際成交棉花共312.5萬噸,棉花收儲數量占到2011年度全國棉花產量的49%,占國內期末庫存595萬噸的53%,皆創出歷史新高。 據棉花信息網6月份商業庫存調查顯示,截止到6月底,全國商業庫存棉花只有173萬噸,其中內地商業庫存量133萬噸,除去港口進口棉花,內地可供應地產棉不多。 “國家高比例的收儲,更加劇了市場流通棉花價格的上漲。”肖山認為,“從我國棉花產量和進口配額總量來看,低于我國棉花消費量。” 每年新一季棉花收儲結束后,將會有新的滑準稅配額發放。今年新一季棉花收儲將始于9月份,在這一年度的最后兩個月,市場上所剩的棉花進口配額已經被消耗得不多了,價格也被炒得奇高無比。 失去的利潤 肖山認為,配額價格的上漲空間是直接由國內外棉花價差決定的。“別說每噸3800元,就是4000元的配額價格,加上低價的進口棉花價格,總成本還是低于國內棉花價,紡織生產企業依然會選擇用進口棉。” 而大部分企業是拿不到足夠多棉花進口配額的,因此,只能采用國內棉花。肖山表示,現在購買國內棉花生產棉紗,每噸棉紗的成本要24000元-25000元,而市場上32S針織用紗主流價為24500元/噸,32S高配紗主流價為26000元/噸,“一定都是虧損的”。 以全球最大的色紡紗龍頭華孚色紡(002042.SZ)為例,該公司中報公布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7.92億元、營業利潤449萬元,同比分別減少0.84%和98.44%。 華孚色紡董秘宋晨凌表示,銷售量增長系華孚色紡的客戶結構基本穩定,訂單皆為連續性訂單,因此全年無重大變化,影響公司業績的主要因素為成本。 華孚色紡產品線主要涵蓋了純棉紗線、混紡紗線、純棉坯布和混紡坯布,棉花成本約占到生產成本的60%。 去年,國家新一季收儲棉花的托市價為20400元/噸。同時,沿海棉花進口港區的進口棉價格不到15000元/噸。 直接反映華孚色紡的成本壓力就是,受國際棉價不斷下跌的影響,國內棉同比去年下跌了1000-1500元/噸,但仍比進口棉貴了4000-4500元/噸。 按照國家標準,華孚色紡年生產棉紗超過100萬錠,需要消耗約11萬噸棉花。因此,若在國內訂購國產期棉,該公司棉花成本浮虧1.1億-1.5億元,若在現貨市場上看,該公司棉花成本比使用進口棉花的生產成本要多付4.5億-5.5億元。 光大證券分析師李婕表示,由于紗線產品采用“成本加成”定價模式,出口訂單在定價時所參照的成本基準為較低的國際棉價,因此紗線訂單價格低位徘徊;另一方面,由于國家發放的棉花進口配額有限,國內紡織企業在生產中主要使用的是價格較高的國內棉花,生產成本壓力不容小覷。 華孚色紡在中期報告中稱,今年上半年紗線出廠銷售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近30%。 “以國內高成本的棉花生產國際上不斷跌價的棉紗,這意味著企業生產量越大,被吞噬的利潤就越多。”肖山說,“因此,行業內大多數中小企業都盡量壓縮產量,閑置產能,維持核心客戶就可以了。” 而上市公司華孚色紡卻在為沖擊年度業績而不得不加大產能。該公司中報顯示,2012年上半年的銷售量同比增長了41.31%,但由于銷售毛利率明顯下降,導致上半年業績大幅度下滑。到今年第二季度,華孚色紡的毛利率已經由原來的19.9%下降到了12.6%。 等待棉花 據肖山分析,華孚色紡只是行業的一個縮影。今年上半年紡織業的虧損面超過80%,企業承壓程度和持續期遠大于2008年。 山東德州棉花協會副秘書長馬俊凱也表示,今年,全部使用棉花為原料的純棉紡織企業,都處在虧損狀態;同時使用棉花和化纖的混合紡織企業,則是處在微虧和微利之間;不使用棉花全部使用化纖的企業,有盈利,但是盈利程度比前幾年大幅下降。 “高價買進棉花,低價賣出紗線,這樣周轉對任何一個企業都撐不過一年的。”肖山對記者說,“今年以來,已經很少有企業敢買期棉了,一般中小型企業都是現買現用,大企業也盡可能少用期棉。”因此,進口配額成為紡紗企業的救命稻草。今年的配額發放一直比較緩慢,這是令許多想拿到便宜外棉的企業頗為頭疼的問題。 “全行業都在等待棉花。”肖山說,“上半年,紡織行業閑置產能的缺口只能通過進口棉紗來彌補。” 由于我國棉紗進口沒有配額限制,因此,棉紡企業更愿意選擇直接從印度、巴基斯坦進口棉紗,再轉手賣給下游紡織面料企業或服裝企業。 “也有很多棉紡企業不得不將產能直接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生產出紡紗再出口到中國來。這樣直接削弱了國內紡織品競爭優勢。”肖山說。 據海關總署發布的歷史數據計算,今年1-5月棉紗出口數量同比下降9%,棉紗進口同比增長78%,純棉坯布進口同比增長133%,棉制品出口額同比下降3.4%。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