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生產商供貨能力遇新考
當“快時尚”成為刺激消費的最有力法寶,當低價、優質、迅捷成為歐美紡織服裝訂單的共同要求,當中國紡織品生產商普遍面臨勞動力成本上漲的棘手問題,選擇除中國以外的第二生產基地成為當下采購商的共同行動。而在搭建全球化網點的過程中,除了權衡勞動力成本,歐美采購商還將那對些渴望贏得青睞的新興紡織品生產國進行更為全面的供貨能力考核。 “快時尚”引發多元化采購風潮 在H&M、ZARA等“快時尚”品牌引領風潮的今天,加快產品更新、多產品線等要求構成了品牌商的新挑戰。對于大多數零售商和服裝品牌而言,產品從設計構思到實體店銷售的過程已由過去的52周大幅縮減。如今,有競爭力的供應商必須有能力將產品生產周期控制在26周內,甚至是13周。另一方面,隨著“快時尚”品牌產品線的逐步擴張,紡織品生產國的產業鏈覆蓋面也是采購商考量的重點。于是,如何利用全球的資源,在全世界范圍內去尋找供應商,尋找質量最好,價格合理的產品成為采購商迫待解決的問題。 英國諾丁漢大學商學院教授BartMacCarthy(巴特·麥卡錫)表示,歐美品牌商的采購趨勢呈現不可逆襲的全球化特征。采購商在選擇生產地時會依據產品種類分散訂單,此時,各國的產業特點就成為其重要的考慮因素。MacCarthy指出,如果需要生產棉質服裝,采購商會在棉花供應充足的國家尋找供應商,同時該國的生產商還應具備較高的生產效率、掌握縫紉技能并且保持較低的勞動力成本,比如埃及和越南。 地緣優勢先于勞動力成本 為了幫助采購商減輕因生產國勞動力成本上升帶來的預算壓力,在全球范圍內搭建多元化的采購網點,法國針織內衣聯合會日前發布了新興紡織七國競爭力優勢比較報告。在這份研究報告中,白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羅馬尼亞、馬達加斯加、突尼斯和摩洛哥被推介為繼中國之后最有吸引力的服裝采購地。 出乎意料的是,這份新興紡織品供應國“推介指南”中的7個上榜國家,有4個是歐洲國家,其他3個則同屬非洲國家,唯獨少了最近炙手可熱的東南亞國家。對于這樣的版圖構成,法國針織內衣聯合會國際發展部經理Anne-LaureLinge解釋道:“在持續了20年的穩定增長后,以棉花為代表的紡織原料去年呈現飛速上漲的走勢。我們預計,今后紡織服裝產品的原料成本將以每年2%~5%的速度遞增,特別是在亞洲。” 近一段時期,東南亞國家的勞動力成本上升跡象愈發明顯,緬甸勞工部近日將月薪最低標準由35美元調升至70美元,印度部分地區發生紡織工人因對待遇不滿而示威游行的事件。勞動力成本壓力似乎在基點較低的東南亞國家呈現擴大化趨勢。“不斷上漲的勞動力和運輸成本,這些因素削弱了亞洲國家的競爭力,成衣采購商理所應當地考慮將部分訂單轉移到距離較近的地區。歐洲及非洲有許多國家具備批量紡織成衣訂單的生產能力,他們的工人薪資也很低,而且從地域來看,地理位置的優勢也能為采購商節省成本。”Linge說。 “中國+1”采購模式受推崇 雖然各國紡織業界和采購商積極倡導多元化采購戰略,但是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其采購重心仍然集中在中國。正如法國力克公司時尚市場總監AnastasiaCharbin所說:“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的作法太不明智了。”Charbin給出的答案是:兩地采購策略。他認為采購商應該聚焦“中國+1”戰略,此舉既能緩解成本壓力,也能降低管理風險。 法國針織內衣聯合會的Anne-LaureLinget(安妮·羅蘭·朗吉)指出,中國紡織服裝出口快速增長的時期已經結束,但是世界上其他紡織品成衣制造國與中國之間的差距仍然是巨大的。2011年,歐盟地區有43.8%的紡織品服裝來自中國。相比之下,土耳其成為僅次于中國的歐盟紡織品服裝來源國,不過,其12.2%的占比與中國相比仍相差甚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制造商的供貨能力在短期內仍無法取代。 在全球紡織出口制造商普遍面臨難題的今天,中國的生產企業開始嘗試轉型。為了延長產業鏈,一些以往專攻面料的生產企業,如今專門成立了服裝部,設計、企劃、制版、成衣一條龍運作。使采購商避免了尋找服裝工廠的麻煩,還能為客人更好地控制成本。江蘇一家以生產手編毛衫為主的企業,如今的產品種類增加了機織毛衫以及吊帶背心等內衣。雖然配套產品的增加會加大供應商的工作和成本,但能提供更多的服務,為采購商提供一站式采購的便利,降低客戶的商務成本。 全產業鏈供應、快速的市場反應能力成為紡織品供應商需應對的新考驗,而中國制造商目前的表現或許正是采購商推崇“中國+1”模式的原因所在。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