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紡企業:逆境求變 脫穎而出
我國棉紡織產能居世界第一,占據著全世界的半壁江山。而如今,在面對訂單銳減、用工成本上升、棉花價格外低內高、配額限制、融資難等問題時,很多企業“玩不轉”了。 2012年的夏天并沒有讓國內棉紡織企業感到絲絲暖意,希臘債務造成的“蝴蝶效應”使全球經濟陷入僵局,我國棉紡織產品也在國際競爭市場上逐漸失去價格優勢。 有人曾說過一句很形象的話,“歐債感冒,全球吃藥”。的確,我國是出口大國,商品出口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引擎。 棉紡織企業今后如何發展?是繼續“頂風冒雪”前行?還是等待“春暖花開”? 棉價“倒掛” 自2010年暴漲到2011年暴跌,國內外棉價倒掛、下游消費疲軟、出口訂單銳減、融資難等問題讓整個棉紡織產業鏈深陷泥潭的陰影至今未消除。 浙江一位不愿具名的棉紡織企業負責人在電話里告訴記者,棉紡類企業棉花占其成本的60%。目前,國內外棉價差距太大,進口棉比國產棉每噸便宜幾千元,拿不到便宜的進口棉,企業就會面臨多重壓力。 該負責人介紹,企業自2010年出口業務就逐年縮減,此前每年出口銷售額大約有幾千萬美元,而現在棉價差價那么大,“能接到幾個小單子就已經很不錯了”?,F在也是在“頂風冒雪”前行,如果實在等不到“春暖花開”,那只能暫時停產了。 棉花分析師孫立武說,新疆棉三級主流價內地倉庫噸價18450-18900元(公定結算),印度棉噸價17500-17900元左右。優質廉價的進口棉大肆進入國內市場,在方便棉紡織企業使用更多優質廉價外棉的同時,也給國內市場帶來了極大的沖擊。然而,一些企業受到配額限制“僧多肉少”、轉讓費用過高的牽制,在使用進口棉上受到了很大的阻礙。 記者了解到,在國際需求持續低迷的情況下,2011年下半年,印度、巴基斯坦以及越南等國家以低廉的價格優勢搶占了我國進口棉紡織品在美國約50%的市場份額。 據測算,3月19日,國內棉花市場價格為19564元/噸,低于收儲價,但比國外評價價格每噸高出3000-4000元,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的企業用棉成本每噸比我國低7000-8000元。 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調查的數據顯示,2011年棉紗、棉織物、棉質床品、紡織服裝數量分別同比減少25%、3%、21%和7%。 外棉滯港 “大量進口棉花的主要原因,來自眾多棉花中間商對棉花行情的誤判,其背后則是棉紡織企業的持續低迷,目前,國內外棉花銷售都不暢。發改委進口配額發放不足,一邊是綿綿不斷來貨,另一邊則是缺少進口配額無法清關,即使棉花進口商想止損出局也無法操作。”錦橋紡織網高級行業顧問蘇建華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2010年棉花價格暴漲,吸引了大批民間資本注入,但很快棉花價格急轉直下,兩個月內跌價1萬多元。隨著棉價跌破每噸2萬元,國家發改委啟動了1.98萬元每噸的收儲計劃,由于國家大量收儲,棉花中間商紛紛看作是市場提振的信號,因而大舉下單,造成了今年上半年棉花到港量猛增。”蘇建華介紹說。 海關數據統計,今年1-5月份,我國進口棉花累計257.9萬噸,同比增長103.3%;5月份國內進口棉花達50.2萬噸,較上月減少7838噸,減幅1.5%;同比增加了3572.萬噸,增幅247.1%。 作為國內第一大棉花進口口岸的青島黃島港,大量的棉花積壓在港口。 青島海關數據統計,今年4個月山東口岸進口棉花79萬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1.8%。 蘇建華介紹,青島黃島港30多個保稅倉庫全部爆滿,積壓高達30多萬噸。棉花積壓不僅是在青島港口、上海、張家港等,一些國際棉商則選擇將棉花存放到馬來西亞等其他港口。 上海某棉花貿易公司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貿易商在電話里告訴記者,現在很少有人定遠期的貨船,5月份發放的100萬噸配額都所剩無幾了,市場上也沒多少配額,很多人不敢從國外訂購棉花。現在一部分企業在用港口現貨,當然一些貿易商或者進口商現在賣現貨都是在虧本,去年高價位定的美棉今年低價位賣出去至少虧損100多萬,有的虧損達上千萬。 “從去年國際棉花期貨下半年的每噸2萬元,到現在國際棉花期貨每噸1.4萬元。(加上關稅和配額等成本國內價格1.9萬)每噸平均虧損達到3000元,最多的達到5000元,這里面還不包括每噸1.5元的倉儲成本和貸款利息的財務成本,現在多數進口商、貿易商、企業苦等‘棉花進口配額’,一些進口商和貿易商積壓棉花已經半年,生死存亡,命懸一線。”蘇建華說。 有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青島黃島港口未通關外棉在60萬噸以上,已通關的外棉庫存在70萬噸以上。 危中求變 “國內企業的工人對工資要求很高,企業成本也不比十幾年前的低成本時代了,我們單位因招工招不上來,企業高投資的設備也因沒人操作經常停產。”山東日照市三銀紡織有限公司負責銷售的職員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 紗線分析師呂倩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國內部分大型棉紡企業自今年開市,讓利甩銷現象就一直延續,而面對有增無減的庫存情況,國內兩大巨頭企業開工已不足7成,而山東棉紡廠整體開工也就在5-6成左右,河北地區停工現象更為明顯,高峰時期停工率達到90%。”呂倩說。 面對國內外因素的制約,棉紡企業如何在逆境中脫穎而出? 中研普華紡織服裝行業研究員韋金在接受記者書面采訪時說,棉紡行業的本質問題是要加速行業轉型,提高行業技術、完善自身的產業鏈渠道、研發新產品和保證產品質量、實施品牌戰略、以保持出口市場的競爭力。 他說,推進技術改造、淘汰落后設備是棉紡行業產業升級的主要途徑。 “目前,國內通貨膨脹現象日顯,國家實行緊縮貨幣政策,銀行貸款程序繁瑣及銀行貸款‘嫌貧愛富’的特點,使得棉紡織企業融資難成為一個普遍問題。”韋金說。 為此,韋金提出了六條建議。 一是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建立國家出具支持紡織企業信貸的相關政策,設立行業研究中心扶持基金。 二是在加強棉市調控穩定棉花價格中,應出臺相關監管制度與法規,加大對行業市場環境整治力度,維護行業市場。 三是解決高征低扣,棉花的進項稅率為13%,棉紡產品的銷售稅率為17%,這種高征低扣的稅收政策對我國棉紡企業顯然有失公平,在進項和銷項的稅收一般按17%來執行。 四是完善棉花配額的發放。 五是提高棉農積極性,出臺鼓勵擴大棉花種植面積和改良棉花品種的政策。 六是促進產業集群健康發展。棉紡企業:危局中求變。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