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為了解德州棉紡市場紗線貿易情況,筆者一行來到紗線貿易企業進行實地了解。由于前期棉價大幅下跌,紗線價格并未迅速跟跌,而是緩慢下跌,紗線市場觀望情緒濃重,加之訂單較差,下游布廠停工增多,紗線采購明顯趨緩,整體市場銷售冷清,部分企業因資金緊張低價拋售紗線,即便如此,市場成交依然比較平淡。
紗線加工利潤較低
目前,德州地區正在生產的紡紗企業主要是以新疆棉和外棉為主,為了降低原料成本,部分企業將新疆棉、美棉、澳棉和印度棉按照一定比例進行配棉,然后清花、梳棉,完成整個生產過程。企業的紗線加工利潤較低,以全棉精梳40S紗為例,如果按照新疆棉19400元/噸,加工成本按照正常年份的7000元/噸計算,生產出來的紗線成本在33380元/噸左右,而目前最好賣的價格只有32000元/噸,也就是按照6000元/噸計算所得的價格。紡織企業6000元的紡紗費用遠低于正常水平,只能與2008年時的費用水平持平,而目前的人工成本是08年人工成本的兩倍,電力成本和稅費都明顯高于08年的水平,紡織企業要想保持正常生產只能虧損硬撐。
紗線成交清淡
因下游布廠和服裝廠需求放緩,紗線價格持續下跌,市場詢價大量減少,成交異常清淡,盡管有部分地區有個別采購,但是并未改變紗線市場的疲態。據悉,近期浙江紹興、江蘇南通和廣東佛山等坯布集聚地紗線需求明顯放緩,紗線采購較為稀少,有些地區甚至沒有采購計劃,而山東昌邑80%的中小型布廠都處在停工狀態。目前生產新型纖維的紗廠利潤好于純棉紗廠,但是利潤率也大不如前了,主要原因是08年以后新型纖維生產企業有所增加,市場供應量有所提高,并且新型纖維的質感和舒適度上不如純棉纖維,其替代純棉制品的作用有限。未來三到五年,市場將重新回歸到棉花纖維占主體的纖維格局中,棉花依然是紡織市場的高檔面料主體,但是棉花的比重必定不能回到以前了。
港口棉花庫存處于高位
當前國內的主要港口棉花庫存都處于高位,主要原因是內外盤價差較大,而滑準稅配額又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導致大量的貿易企業外棉到港后不能通關。國內的棉花貿易企業在采購外棉之前,一般是先交20%的定金,辦理90至180天的信用證,然后憑信用證與國外貿易公司簽訂棉花采購合同,外棉到港后先存放在港口,企業拿到配額并找好買家后將棉花運出,最后在簽訂合同90天內與國外貿易公司結算付款,完成棉花進口的整個過程。當前的外棉較國內棉便宜4500元/噸左右,要想使用外棉就必須要有滑準稅配額,而當前配額已經炒至3500元/噸,占總價差的78%左右,算上關稅和增值稅加上港口庫存費和運費,棉花通關后利潤空間近無,只能等待收儲時國內棉價能有所上漲。更為重要的是棉花需求不旺,即便外棉的通關成本較低,國內較低的用棉量也不支持外棉港口庫存迅速消化,只不過會從港口庫存轉移到商業庫存而已。據悉,目前港口庫存在70萬噸左右,并且7至8月份,澳大利亞棉花和巴西棉將陸續到港,港口庫存還會繼續增加。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分享按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