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銀夏津”向高端棉紡要效益
面對低迷的市場行情,夏津縣棉紡織業在逆勢中擴張,并積極調整產品結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打響了抗擊“寒流”的攻堅戰–– 銀都商業廣場、棉都賓館、錦紡街……走進夏津縣,一處處以棉命名、與棉紡相關的處所,都在彰顯著“銀夏津”的風采與輝煌。該縣擁有規模以上棉紡企業140家,從業人員3.5萬人,紡紗規模230萬紗錠,占全市的45%,該縣近七成的財政收入來自涉棉企業。 面對低迷的市場行情,夏津縣棉紡織業在逆勢中擴張,并積極調整產品結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打響了抗擊“寒流”的攻堅戰。 逆勢膨脹,低迷中尋求商機 “劉總啊,張家港錦花集團的那套8萬紗錠設備很先進,價錢也很合理,你可以考慮一下,跟他們聯系。”剛剛從南方考察完,夏津縣中小企業局局長李貴才便迫不及待地給天宏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光后打來電話。 今年,夏津縣充分發揮棉紡大縣的優勢,引導棉紡企業積極走出去承接產業轉移,把性價比相對較高的“二手設備”淘到手,并積極引進新設備、建設新廠房。正是瞄準這一商機,天宏紡織2萬紗錠緊密紡賽絡紡設備正在緊張安裝,豪程紡織、福祥紡織、四海紡織等企業引進了賜萊福氣流紡,瑞鑫紡織新上清梳聯合機,并對緊密紡進行了改造,格瑞紡織和廣進紡織新上自動絡筒機…… 走進夏津縣棉紡織企業,除了依舊熱火朝天的生產場景,廠房建設及設備安裝同樣如火如荼。今年以來,該縣40余家棉紡織企業進行設備升級及廠區擴建,投資達20余億元,高檔設備比重同比提升26個百分點,全縣40支以上的精梳紗比例達60%以上。目前,華芳集團夏津紡織公司、夏津恒華紡織公司分別達到了37萬紗錠、10萬紗錠的規模,宋樓、南城、銀城三大區域公司的總體規模均達35萬紗錠以上,通過低成本擴張,一大批民營紡織企業正在迅速崛起。 “只有倒閉的企業,沒有倒閉的行業。通過對傳統設備的改進,我們的新型紗線訂單不斷,不但沒遭遇‘寒流’,反而火得不得了。”豐潤實業紡織有限公司總經理孟令軍高興地說。 技術研發,從產能擴張轉向價值增長 模仿、跟風、跑量……對于眾多仍以傳統模式生產經營的棉紡織企業而言,今年這場自終端市場向供應鏈傳遞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已經讓他們嘗到了足夠多的教訓。 風險來了,壓力大了,關鍵看企業如何面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華芳集團夏津紡織公司等棉紡織企業一次次被卷入激流,卻又一次次更加勇敢地立在潮頭。“東南亞等地雖然占據成本優勢,但他們以中低端純棉紗為主,功能化、差異化的產品較少。如果穩住生存、謀求發展,將產品‘調高調優’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所在。”德州恒華紡織有限公司總經理范書貞說。 經過認真的市場調查和前景分析,德州恒華紡織有限公司立足自己的研發優勢,將低支紗改高支紗、高支紗改精梳紗、純棉紗改混紡紗,向高端產品要效益。目前該公司生產的天絲、莫代爾等新型纖維每噸售價十幾萬元,而普通棉紗售價每噸在3萬元左右,在棉紡織市場普遍低迷的形勢下,該公司銷售收入不減反增,從產能擴張轉向價值增長,打了場漂亮的翻身仗。 “只有打出自己的品牌,才能讓我們的產品在浩瀚的市場中被識別和購買,實現從經營產品向經營品牌的轉變,以此打造整個縣域經濟的招牌,帶來更大的整體聯動效益。”李貴才說。 基于這種發展理念,夏津縣棉紡織企業積極引進開發了合股紗、彩棉紗、混紡紗、竹節紗、精梳高支紗等新品種,生產特色紗的企業達25家,近八成棉紡織企業建起自己的新技術研發體系,50多家企業同大專院校建立了長期的產學研合作關系。依靠新產品,該縣棉紡織業正逐漸沖破困境、走出低迷,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新型棉紡產品真正實現了“夏津造”。 產業升級,讓老產業煥發新生機 “我們按照‘規劃先導、特色發展、產業聚集、鏈條延伸’的發展思路建設了紡織服裝園區,園區建成后將形成棉紡120萬錠、織機3000臺、15條以上印染生產線、服裝和針織加工5000萬件的生產能力。力爭到2014年,全縣棉紡企業年銷售收入達200億元,稅收5億元,主要指標均占全縣總量的70%以上。”談起棉紡織業的發展,夏津縣縣委書記王春利信心十足。 拉伸產業鏈條、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首先要在現有規?;A上尋求結構優化和特色發展。該縣以挖潛改造、技術創新、提升裝備水平、增加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優化結構、節能減排、自主創新、提高質量、產業提升為首要任務,在資金扶持、土地征用、人才培養等方面向棉紡織業大力傾斜。 華芳集團夏津紡織公司、夏津恒華紡織公司、鑫秋家紡新上國內一流設備,奧諾爾針織服飾、保羅貝爾家紡、天意針織織帶等技術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的服裝、家紡項目總投資達34億元,先后落戶紡織服裝園區,為推動該縣拉長產業鏈條,實現延深加工、多次增值及產業科學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集群效益極其明顯。由于產業鏈條的延伸,鑫秋家紡所生產的產品較之普通純棉家紡價格提升了7倍多。 夏津縣還大力實施人才戰略,提升棉紡織業整體素質。目前,已與青島大學、山東紡織學院、天津紡織大學等高等院校合作開設夏津紡織專題班,培養企業所需的各類專業人才。確保到2015年,使80%的企業技術裝備水平達到國內一流或國際先進水平;深加工與初級產品產值比提高到6:4;服裝面料、裝飾、紡織品結構比例達到5:3:2。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