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繅絲廠、一綢廠、二綢廠到麻紡廠、織布廠、印染廠甚至服裝廠,從曾經“鄉鄉點火、村村冒煙”的盲目散打到今天抱團發展的集群產業鏈,井研紡織行業經歷了改革“陣痛”,走過了金融“寒流”,形成紡紗、織布、印染、服裝為一體的紡織產業鏈條,闊步走在織布成衣的康莊大道上。
據統計,井研縣共有紡織企業53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4戶,2011年實現產值40億元,預計2012年實現產值55億元。目前,全縣擁有紡織熟練工9620人,技術人員1856人,年產各類坯布3.5億米,是全省最大坯布生產基地縣,在西部享有盛譽。
紡織提檔升級企業抱團發展
上世紀80年代初,在井研這塊丘區土地上,以村鎮為單位的輕紡加工業曾一度出現“鄉鄉點火、村村冒煙”的繁盛景象。“到上世紀90年代末,企業紛紛轉制,井研縣紡織行業經歷了長達10年的陣痛。”談起公司的發展史,四川經綸紡織公司總經理龔仲文感觸很深,“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挺過來的鄉鎮企業搖身一變成了民營企業,并再次迎來發展的良機。
“規模倒是起來了,但發展層面較低。”在紡織行業摸爬滾打30多年的龔仲文把企業轉制前兩年的發展稱為"復制型"發展,“短、散、亂,不成氣候!”
隨著井研縣“工業強縣”號角的吹響,作為傳統老牌產業的紡織行業挑起了全縣工業經濟支柱產業的重擔。2009年,縣委、縣政府出臺關于振興紡織工業經濟發展的意見,在企業用地、技改貼息、企業上檔升級、稅收返還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井研紡織產業步入發展快車道。
難以做大做強,主要是設備落后、技術跟不上。意識到這一點后,井研縣輕紡行業協會組織業主外出學習考察,學習先進技術,采購先進設備,加快了井研紡織企業技改步伐。
“集群發展,集約資源,集聚優勢,集成效益。”該縣把握“東織西移”契機,以真金白銀的政策撬動,鼓勵紡織行業“抱團”發展。城北紡織服裝工業園區漸成氣候,20多家紡織企業入駐園區;30余家企業密集在G213線、S305線、樂井路“三線”并串珠成鏈。
延伸產業鏈條打造“井研造”
井研縣紡織企業總數多,但卻因為產業鏈條不完整,一直處在“恨布不成衣”的尷尬狀態。今年初,隨著樂山市爾爽時裝有限公司服裝的正式出口及總投資1.7億元的意龍印染建成投產,井研縣“紡紗—織布—印染—服裝”的產業鏈格局正式形成。
“工裝面料生產是井研的優勢,它的市場空間和市場潛力相當巨大。”意龍紡織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關洋告訴記者,他們公司目前已經承包了富士康、中石化、中石油等知名企業的工裝制作。“我們還要打造防火、防水、防油污、防高溫的專業工裝面料。”與業內其它企業合作,生產專業性工裝面料,是關洋目前的初步構想,他還打算建一座服裝廠,做自己的工裝品牌。
“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就必須延伸產業鏈。”同時作為井研縣輕紡行業協會第三屆理事會理事長的關洋對做大做強井研縣紡織行業信心十足,他說,下一步協會要引進業主合資、獨資新建棉花加工、化纖生產、服裝加工廠,從源頭和加工環節確保紡織產品質量,努力打造“井研造”。
織布成衣舞動品牌“霓裳鏈”
作為井研縣引進的第一家服裝生產企業,爾爽時裝有限公司目前生產的時裝主要銷往國外,自去年10月份投產以來,公司月銷售額均在50萬美元左右。“目前,我們的訂單已經排到了今年9月份,但是因為對衣服面料要求較高,所以我們所用面料幾乎全部來自浙江,只有少部分里料選自井研本地。”公司負責人周紹斌高興之余不免有些遺憾。
“要真正地織布成衣,井研紡織還需要進一步升級!”周紹斌分析說,為國外品牌做代工,沒有自己的品牌,終究還是在為他人做“嫁衣裳”!
“井研紡織行業要真正強大起來,必須有自己的品牌。”走品牌發展之路,這也是紡織企業主們共同的心聲。
“做出中國工裝的標準”;“把井研建成中國最大的工裝基地,讓全球做工裝的都知道中國井研。”品牌,品牌!這不僅是關洋、龔仲文、周紹斌的心聲,更是井研全體紡織企業業主的共同追求。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分享按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