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位客人來問這件棉質衫,我們開價6美元,對方嫌貴。”在第111屆廣交會上,神鷹集團業務主管何曉侃頗為無奈地表示,由于在原材料價格和勞動力成本上不占優勢,低端訂單開始往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轉移。
近來國家實施的棉花收儲政策雖然穩定了國內棉價,但是國內外棉價卻處于“倒掛”的狀態,國產棉和進口棉存在上千元的價差,巨大的用棉成本差異削弱我國紡織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同時,國際需求增長放緩、國內勞動力成本持續上漲等都有可能成為壓垮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低端棉紡織制品上,中國已經失去價格優勢。”上海新聯紡進出口有限公司外銷主管陳嘉對記者表示,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國家憑借較低的棉紗價格和勞動力成本優勢,擠占一部分我國在美國的市場份額,甚至有1家大的美國T恤衫公司在孟加拉國、南美等地設廠,然后再把產品出口到中國。
據統計,2011年美國進口棉制品數量減少的部分有59%來自中國,而東南亞國家對美國出口增長的數量占到中國減少量的54%。
實際上,承受棉價內外倒掛之痛的不止下游的紡織企業,還有上游的面料廠商。
“現在中國棉價與國際市場的差價基本在3000元/噸左右,16%的出口退稅都不足以抵消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上漲的壓力。”寧波市紡織品進出口有限公司銷售經理耿先生算一筆賬,如今工人工資是3年前的2倍,可面料出口價格卻比3年前還便宜,幾乎無利可圖。
目前,整個紡織行業正處于去庫存化的周期,終端銷售疲軟。受訪的紡織企業普遍表示今年以來訂單下滑20-30%,而且以小而零散的訂單居多。“過去我們的產品主要提供給大批發商,現在很多小客戶是直接來中國拿貨。”陳嘉表示。
統計數據也顯示,3月份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同比增長13.4%,增速較上年同期下降37.2個百分點。
在艱難的外部生存環境下,大多數紡織企業希望政府能夠利用行政手段穩定棉花市場價格,避免棉價“過山車”給企業帶來更大的損失。
魯豐織染有限公司國際業務部營銷主管劉付前反映,棉價波動大,他們和客戶的關系就會開始緊張。他以去年下半年為例,棉價一路狂跌,但是卻沒有給企業帶來實際利好,因為買家對于棉價是“買漲不買跌”,棉花漲價他們反而盡快出手成交,棉花價格下跌他們則采取觀望的態度,并且會為每米布下調5-10美分向供應商施加壓力。
在棉價上,買家和供應商都不希望波動太大,有些買家因此提出延長價格有效期的做法,雙方協商棉價在一定增降幅度內保持價格不變,劉付前也希望政府能夠采取措施避免棉價猛漲猛跌。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分享按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