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科技給力或解棉花困局
棉花價格偏低,加上農資、人工等種植成本的不斷提高,讓植棉收益逐步減少,也壓制了棉農的種植熱情。面對植棉面積的逐年降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強植棉的科技水平或是解困的關鍵。 從2009年到2011年,棉花經歷了從每噸1.8萬元到3.3萬元的暴漲,以及隨后一路下滑到每噸2萬元的暴跌,價格的劇烈波動讓不少棉農無所適從。與棉價一起波動的,還有棉田的面積及棉農的心情。 對于棉花面積不斷減少、棉農熱情持續下滑的原因,糧油市場報記者采訪的業內專家、棉企負責人和棉農有一個共同的說法,就是因為棉花價格偏低,加上農資、人工等種植成本的不斷提高,讓植棉收益逐步減少,因此壓抑了棉農的種植熱情。 效益低熱情減 “近幾年德州市植棉面積持續下降,2011年為163萬畝,預計今年為120萬畝,較上年下降25%~30%。”山東省德州市棉花協會副秘書長馬俊凱告訴記者。 德州地處魯北平原,是我國傳統的棉花主產區,有著數百年的植棉歷史。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催生了德州的棉花產業,常年植棉面積200萬~300萬畝。但近幾年來棉花面積逐年減少,2010年只有155萬畝,2011年163萬畝,棉田面積由前些年占山東省25%左右降到目前14%左右。 和德州隔省界相鄰的河北省衡水市,今年棉農種植意愿也不積極。地處深州市的河北華脈種業有限公司是一家涉及棉花種子推廣、棉花收購和加工的中型棉花企業。公司總經理楊少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無奈地表示,由于當地棉花面積銳減,公司已經決定調整經營方向,把棉花作為副業,向其他行業發展。 據楊少云介紹,今年深州市棉花種植面積將會減少2/3,往年的這個時候是種植棉花的最佳季節,但是今年公司的棉花種子即使降價促銷,也很少有人問津。 中國棉花協會發布的2012年棉花種植面積調查數據初步顯示,黃河流域預計種植面積2436萬畝,降幅14%,其中山東降幅在15%。這一數字也得到了馬俊凱的認同。談到種植面積不斷縮減的原因,他表示,棉價偏低、棉農收益減少,是造成棉農種植熱情降低的罪魁禍首。 據了解,2011年德州市機耕、種子、化肥、農藥等直接成本(不包括人工)480元/畝,包地費平均450元/畝,雇人拾棉約380元/畝。按畝產籽棉474斤、平均售價3.80元/斤計算,產值1801元/畝,扣除直接種植成本后收益1321元/畝,比種糧食少收入330元/畝左右。 “棉花價格偏低是主要原因,另外種棉花機械化程度低,占用人工多,田間管理的時間更長,加上近幾年來起伏不定的‘過山車’棉價,讓農民在種植棉花上退避三舍。”楊少云也表示了同樣的觀點。 盼政策科技給力 為保護棉農利益,2011年3月份,國家出臺棉花收儲政策,規定從2011年9月份到2012年3月底,當市場上三級皮棉價格低于1.98萬/噸時,國家大量敞開收購。截至今年3月31日收儲結束,國家收儲量占全年產量的比例為47.43%。 業內專家表示,國家的收儲政策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大量的收儲卻并沒有對市場棉價起到抬升作用。事實也正是如此,4月份棉花現貨價格仍維持在1.94萬~1.95萬元/噸。 “棉花價格上不去,種棉花政府補貼也少,2012年德州市種糧補貼120元/畝;種棉僅有15元/畝的良種補貼,沒有其他補貼。這更讓棉花的對比收益降低。”馬俊凱表示。 2月29日,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公布了《2012年度棉花臨時收儲預案》,2012年度(2012年9月1日至2013年3月31日)國家收儲價格為2.04萬元/噸,比2011年度提高了600元/噸。但由于增長幅度有限,對提高農民植棉積極性作用有限。 與國內棉農尷尬困境相比較,美國棉農可以享受到反危機補貼、棉花銷售補貼,政府對棉花的補貼達到棉農收入的80%左右,棉農根本不用擔心市場漲跌,此外還可以借助期貨獲利。 對此,馬俊凱表示,我們也應該出臺相關扶持政策,比如設立不低于種糧補貼標準的種棉補貼,同時國家可以出臺支持政策鼓勵棉農成立棉花合作社,通過合作社帶動目前各家各戶分散的種植模式,從而降低種植成本。 除了國家的扶持政策,加大棉花科技創新力度也成為改變目前現狀的有效方法。高青縣植棉大戶張紅青表示,除了希望國家給予補貼外,她還盼望有關部門能培育一種“不修棉”品種,減少人工管理的時間,降低人工成本。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