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西移加速 紡企亟需升級
天氣回暖,中國紡織出口行業卻寒意未消。繼2008年訂單向東南亞轉移后,如今,部分歐洲時裝品牌又開始“西撤”,在本土周邊發掘合適的制造商,其周邊不少國家和地區正成為新的時裝制造中心,這無疑給國內的服裝訂單企業又潑了一瓢冷水。 針對歐洲品牌服裝生產線西移的現象,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部主任趙玉敏指出,“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不斷增加,與東南亞等國競爭已沒有優勢,現在與歐美國家差距也越來越小,再加上中國產業鏈不斷向上游移動,訂單向世界各國轉移已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秘書長張錫安也認為,訂單西移是當前國內國際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中國企業要想實現特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單純靠廉價取勝已不再可行,必須依靠產業轉型升級。 歐洲訂單回流 “這兩年訂單量一直在下滑,去年降了兩成,今年更不樂觀,大約降了六成左右。”作為一家80%的訂單業務來自歐洲的服裝企業,談及今年的訂單量,上海順康服飾的業務負責人林先生不停地嘆氣。他表示,這兩年中國中小服裝企業的日子越來越難熬,可以用“很受傷”來形容。 與順康服飾相比,福建石獅一家企業處境更為慘淡。兩年前還在做服裝加工業,如今電話打過去得知負責人已改做電子行業。該企業的原負責人說:“當初也是沒有辦法,利潤太薄了,2006年做一套歐洲戶外服裝可以賺兩三百元人民幣,到2009年最慘的時候僅剩下幾毛錢,有時候為了爭取客戶,有些訂單都不賺錢,即便這樣,跟客戶還是談不攏價格,最后只能不做了。” “在中國制造的性價比,已不再讓我們感到滿意。”法國時裝品牌讓·夏爾近期將海外生產業務移至匈牙利,其生產負責人洛佩茲(CelineLopes)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表示。 對此,記者走訪了位于北京東直門的H&M、ZARA等歐洲國際品牌專賣店,發現服裝的產地五花八門,除了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亞外,西班牙、土耳其、摩洛哥、保加利亞等歐洲產地也赫然在列,曾經“MadeinChina(中國制造)”一國獨大的景象已不復存在。“國外產地的產品大約占到90%。”ZARA賣場里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說。 作為以勞動密集型著稱的紡織行業,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一度是中國服裝生產企業與別國競爭的“王牌”,這張“王牌”從2005年就開始地位不穩,到2008年東南亞制造業崛起后更顯得微不足道,如今看來,廉價制造似乎正在離中國越來越遠。 據相關統計顯示,過去五年間,中國全國薪資指數平均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長。據法蘭西時尚學院——Institutfrancaisdelamode(IFM)估算,2011年中國沿海地區月薪水準已從2005年的240歐元飆升到400歐元。 據福建一家服裝加工企業介紹,一個普通的服裝機工現在保底工資已達到1800元,去年是1500元,2010年僅1200元,這兩年工人的工資漲幅基本都在25%左右。 “現在再和國外進行價格競爭,我們確實沒有優勢了。”被譽為“全球最大的OEM工廠”的晨風集團董事長尹國新說,“在勞動力成本方面,我們比不過東南亞,越南的勞動力成本大約只有中國的一半;在運輸成本方面,我們比不過歐洲本土國家,像土耳其到西班牙只需3天路程,而我們走海運的話至少得45天。” 尹國新還向本報記者坦言,公司90%的客戶來自美國和日本,歐洲連10%都不到,所以對自己的企業影響不算大,今年一、二月訂單還穩中有增,但是日益增長的勞動力成本跟原材料成本還是讓企業感覺壓力很大。 “成本上升是訂單轉移的一個影響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歐美國家近兩年經濟不景氣,失業率持續居高不下,歐盟國家迫切需要制造業回流以解決國內就業問題,也是重要的原因。”張錫安進一步分析稱。 一些業內人士指出,歐洲訂單轉移還有其自身市場的需求。由于時裝潮流具有瞬息萬變的特點,一些歐洲時裝品牌“西撤”,主要還是為了應對本地市場時裝行業越來越快的變化。 意大利內衣品牌LaPerla的設計師比安奇(GiovanniBianchi)在接受路透社采訪時表示:“在土耳其和突尼斯生產服裝的成本當然高于中國制造,但把(中國)加薪幅度考慮在內,其實成本也沒高多少,而且土耳其和突尼斯離意大利要近得多,對我們來說更方便,能更好地把好質量關。” 低端訂單轉移成大趨勢 一些業內人士曾表示,中國有熟練的技術工人和良好的產業環境,國外訂單轉移只是暫時和局部的。在這種思路的影響下,不少企業以為只要能再扛一年,日子就會好過,但實際情況好像并沒有期待的那么樂觀,而一些以中低端訂單業務為主的中小企業的處境尤其令人擔憂。 據相關數據顯示,去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數量下滑嚴重,同比僅增長0.5%。今年2月,盡管基數較低,紡織品服裝出口仍未能恢復名義增長,下降趨勢明顯。當月出口同比、環比全部下降,紡織品服裝出口額97.1億美元,同比下降7%,環比下降54.9%。 對于企業的處境,張錫安也很同情,但他同時表示,盡管訂單數量有所下降,但中國的出口份額目前依然占到歐洲市場的40%以上,這說明中國紡織業的整體競爭力并沒有下降,而當前出現的訂單轉移只是在中國成本優勢相對減弱、企業放棄低端逐漸從中端向高端邁進的過程中,世界市場的一次重新分工,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趙玉敏也認為,近兩年我國加工貿易增速下降,有一部分也是國家有意調整的結果。就目前中國企業的技術水平及成本來看,再做中低端訂單已不再適合,產業整體向高端邁進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歐洲訂單偏小,要求又高,這對于很多中國企業而言并不劃算。 尹國新也表示,從2009年開始,他的企業就放棄了低檔服裝加工,主攻中高檔訂單。在一些中小企業叫苦不迭的時候,今年企業的訂單額不但沒有下降,反而增長了12.99%。 對此,尹國新總結說:“價格競爭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企業必須轉變思路,從品質、品類入手,向高端市場發力,做別人做不了的產品,這才是企業今后的出路所在。” 除了晨風集團,像上海順康服飾這樣的小企業也開始積極行動起來,出口轉內銷,從之前只做國外訂單生產轉向做本土品牌和投入產品的自主研發。“有好款式才有好訂單,品相做好才能做貴,才能獲得主導權,爭取到更大的議價空間。”業務負責人林先生表示,企業做自主研發已經快六年了,盡管現在還沒有明顯的盈利,但他們相信這只是時間問題。 轉型升級遇難題 嚴峻的行業形勢,讓不少企業意識到,原來的老路已經行不通,轉型升級是企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求得生存的必然選擇。但是轉型升級需要大量資金,不轉型的企業有可能被淘汰,多數企業陷入兩難。“轉型升級就必須做高端、做品牌,但事實上高端產品的訂單并不能滿足目前所有中國服裝生產企業的需要,這勢必導致部分企業吃不飽。沒有訂單就沒有資金,轉型更是無從談起,這是很多中小企業尤其是微企業面臨的困境,也是我們國家在產業升級過程中面臨的難題。”張錫安表示。 對此,趙玉敏也指出,在國外對紡織品出口紛紛出臺保護政策和優惠扶持政策的情況下,企業轉型升級是必須的,國家給予一定的扶持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政府可以減少一些對行業的干預,積極提供貿易的便利化,幫助企業提高生產率,從出口退稅、物流、原料等方面盡量消除一些政策障礙,減少企業由于人為原因造成的交易成本上升。 在經歷了兩個月的連續下降后,日前發布的我國一季度紡織品服裝出口數據顯示,3月紡織品服裝出口終于迎來反彈,當月出口187.9億美元,同比增長13.4%,環比增長93.5%。不少業內人士及專家認為,盡管當前外貿形勢嚴峻,但是企業如果能夠在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打造自主品牌方面走出自己的路,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仍然可以轉危為安,迎來紡織制造業的又一個春天。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