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題求解 四問中國紡織發展大勢
“一切拿數據說話,比較有說服力。”這是很多人在經過擺事實講道理的大爭論之后最常說的一句話。而我們也相信,數據的真實最具有說服力。2011年雖然已經過去,但是困擾著行業發展的幾大問題依然存在,而這些問題在數據方面也有著一定的特征、遺留著自己的表象。日前本報記者專訪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統計中心副主任劉欣,將2011年行業的遺留問題擺上臺面,希望她從數據的角度進行分析,從而為整個行業呈現一個更為清晰的思考與解決脈絡。 一問棉價漲幅 記者:2011年棉花價格大起大落,讓上下游的很多企業都吃了虧,今年的漲幅依舊牽動著很多人的心。去年9月國家出臺收儲政策對棉價托底,但今年3月收儲政策會結束,從數據分析的角度看,您能否預測后續棉花價格的走勢? 劉欣:我們曾經做過一個企業家調查問卷,在523個樣本企業中,有八成企業反映企業利潤受棉價波動影響較大,可見棉價問題已經成為了影響行業發展的最大問題,然后就是勞動力成本和中小企業融資難。 2011年棉價的整體走勢就像是過山車一樣大起大落,3月份漲到高點,8月份的大幅度回落,再到9月份國家出臺收儲政策對國內棉花價格形成托底,讓人感覺驚心動魄。但雖然收儲政策托住了國內的棉價底線,卻托不住國際的棉價底線,這就直接造成國內外棉價差距的擴大,看一下去年12月份的棉價,國內外棉價一噸能差3000多塊錢。這就造成了本土企業使用國內棉花價格成本較高,在國際競爭方面被棉價拖了后腿,競爭成本優勢被削弱,站在了劣勢。 今年3月份國家的收儲工作將會結束,但從2012年1月來看,我國的棉價還是在持續地往上走。所以3月份收儲工作結束后,棉價的后勢如何并不好判斷,因為整個國際需求還是疲軟的,所以我們下游消費不支持棉價上升,但是收儲結束后我們有棉花的托底價格,而且國儲棉多儲備一個月,每個月的倉儲成本也都會算入棉價中,所以如果國家不給收儲部門一些補貼,收儲部門在放儲時一定會將倉儲成本算進去,到那時我預計棉花價格還會偏高。 總體來說,我認為2012年棉價風險較大,波動較大,紡織服裝企業在采購時應該做一些短盤走勢的分析,如果企業自有棉花則再好不過,這樣會好消化一些。 二問用工荒 記者:統計中心是否對用工成本進行過分析?您對用工荒問題怎樣看? 劉欣:2011年全年的成本數據現在還沒有出來,但2011年全行業用工成本占到了整個行業主營業務成本的8.96%,但因為整個行業的產業鏈較長,所以每個環節的用工成本也不盡相同,化纖行業用工成本必然低,只有3.56%,服裝行業用工成本必然高,達到13.54%,所以行業不同,企業的情況也不同。 我認為,中國用工荒問題一直和國內人才供需結構有關系,我國人才培養結構和人才需求結構不一樣,所以想要短期解決招工難的問題,并不容易。它需要國家教育體制改革來改變我國整個用工結構的矛盾,現在紡織行業的職工年齡結構也有些問題在一些傳統的紡織作坊聚集地,家家戶戶都有織機,但卻都是年長者在操作,參與進來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一線勞動力供給跟不上,就導致了用工荒、招工難。如果人才結構大盤子不調整,我國的招工問題會越來越嚴重,尤其在東部沿海地區,很多農民工希望在家鄉附近打工,不愿意遠赴外地奔波勞累,因為這樣對家庭也不好,還會出現諸如贍養、婚姻關系破裂等一系列問題,所以很多工人寧愿在老家周圍打工,也不去東部沿海地區,大部分都是出于這個原因。 記者:用工成本的增加會不會對外銷產生很大的影響,因為原來中國勞動力成本低的時候,有很多國外的紡織服裝企業都來中國尋求制造工廠,但現在隨著中國勞動力價格的日益走高,這些國家和企業逐漸將目光轉到了越南、緬甸等東南亞國家,因為這些國家的勞動力價格比中國的價格要低。您怎樣看待這個問題? 劉欣:其實并不是我們的用工成本高了,國際合作伙伴就轉移到其他國家進行生產加工。我之前接觸過一些泰國做生產加工的紡織服裝企業,這些企業的管理者給我的反饋是,泰國的工作環境、工人的熟練程度、被管理的意識、主動勞動意識都不如中國工人強。目前來說,中國和其他東南亞國家進行對比之后,我國勞動力的綜合素質還是很高的,中國人很勤奮、很和諧,雖然現在我們的用工成本高一些,但是綜合來看其他方面都有優勢。 三問融資難 記者:2011年中小企業融資難也成為影響整個行業發展的重要問題,今年融資問題依然困擾著很多企業,在這方面統計中心是否有數據能為中小企業解決一些問題? 劉欣:在我們調查的企業中,融資難問題是去年表現出來的第三大壓力。調查中有四成企業反映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們,同時從他們的財務支出數據中也可以看出,財務支出成本的增速明顯大于主營業務收入成本的增速,所以企業在財務支出方面的成本壓力也是很大的。 在統計中心的調研中,500多家企業有近四成企業融資比銀行基準利率高10%以上,這就導致企業還款多,壓力大,所以可以總結出一個結論:2011年大企業融資成本高,小企業融資難。在我這里有一個反饋,因為在我們行業中原料成本占比高,利潤率低,很多企業說資金回款難,這些難回的款項占據了企業的一部分資金鏈,同時企業還必須要采購大量的原材料支撐生產,造成資金鏈更緊張。這就形成了一個循環的怪現象。 四問出口和內銷 記者:去年紡織品服裝的出口沒有內銷表現好,今年依舊有很多人判斷內銷要好于出口,對此您怎樣判斷? 劉欣:2011年我國的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增長20%左右,看似不錯,但是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存在,這些外銷產品的數量增長少,可以說是零增長,只是價格在提升。 這里面主要是棉質的床上用品和服裝的價格在上漲。同時國際需求數量也在減少,從美國海關數據來看,2011年1月-11月全球進口紡織品服裝同比下降了2%。雖然金額增長了8%左右,但是數量還是在下降。因為原材料價格波及到全世界,所以全世界的棉質物品應該都在漲價。但是除了原材料價格,我們的用工成本也在增加,所以商品看起來就比其他東南亞國家的貴,中國的成本壓力更大,在美國國際市場份額里占比正逐漸減少。 2012年出口的壓力更大,因為有2011年整個成本基數做基礎,2012年如果還想維持20%的出口漲幅,我認為不太可能,國際訂單的買家也會根據自己對價格的承受能力,轉向其他國家進口,所以我們的溢價能力也受到一些終端消費的抑制。我認為2012年上半年國際市場的形式會更嚴峻些,需求會繼續疲弱,下半年可能會比上半年好一些。 再來說內銷市場。這么多年來我們一直都在說內銷是我們行業的支撐,但內銷市場現在也存在問題。我們去商場都能看到服裝的價格很高,動輒就是幾千元的羽絨服,但工資漲不過服裝價格,這樣的漲價勢必會抑制消費者對衣服的需求,所以內銷市場現在的局勢就是,價格在漲,銷售數量下降。而2012年內銷市場的狀態,我預測可能會保持平穩回落的態勢,但電子商務漸成趨勢,也許會帶動起消費的新高潮。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